近幾個月,如果大家傍晚看向西方的話或許會發現,有兩顆很亮的星變得越來越近。這兩顆星,一顆是木星,另一顆是土星。
2020年12月以來的土星和木星位置變化 | 模擬軟體:Stellarium
就在前幾天(2020年12月21日),一種叫做“木土相合”的罕見天文現象在夜空中上演。
2020年12月21日晚的木星(大的那個)和土星(小的那個) | 拍攝:papajames
什麼是“合”?這次的土木合有多近?八大行星在天上永不休止地“跑圈”,速度又各不相同,不時出現的 “合”,就是他們錯身而過的瞬間。在現代天文學定義裡,“合”(conjunction)指的是從地球上看,兩顆天體的黃經度數相同,這裡的“天體”通常指是日月和行星。與“合”相對的,黃經差180度就是“衝”(Opposition)。
“合”和“衝”兩種天象的位置示意圖 | 漢化自維基
僅從“合”的定義來看,合這個狀態本身和兩星的距離遠近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由於日月和行星基本都在黃道面附近(也就是黃緯不會相差很大),所以它們在相合的時候通常也會看起來比較近。這次的木土相合,兩星的角距離只有約6角分。
6角分是個什麼概念呢?
滿月的直徑大概30角分,天上最著名的雙星——北斗七星中的開陽和輔星,相距也有11角分。
北斗七星中開陽和輔星雙星間的角距。古代欽天監招募夜觀天象的真·人肉觀星機,就曾以肉眼區分開陽雙星作為一項標準。
也就是說,這次的土星木星距離只有滿月直徑的五分之一,開陽雙星距離的一半。
圖 | EasyNight
總而言之,6角分這個距離是非常近的。
雖然基本都在黃道面附近,但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並非嚴格共面,因此行星相合的時候經常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例如2000年的木土相合距離1°11'之多,像今年這次這麼近的屬實不多見。據統計,從公元前1年也就是漢哀帝元壽二年至今,兩千餘年的百來次土木相合之中,角距離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公元372年,有1.9角分,而本次的6角分距離可躋身前五,下一次能到這麼近的,就要到2080年了。
那有沒有可能二者近到“碰上”呢?當然,我們說的不是真的“碰上”,只是從地球上看去的“借位碰”。Emmm這種“借位碰”當然是有可能的,這就是另一種天象“凌”(transit),例如去年(2019年)雙十一的“水星凌日”。
那次水星凌日發生在我國的夜晚,因此整個凌日過程在我國境內都不可見,這個很好理解,連太陽都看不到還看個啥凌日對吧。
不過水星凌日這個例子其實是有點犯規的,太陽是太陽系最大的天體,在地球上看視直徑大約30角分,當然是更加容易碰上的。不只是水星可以凌日,金星也是可以的。或許有的小夥伴還記得2004年6月和2012年6月的金星凌日,要是沒看過的話還是有那麼點兒可惜哦,因為下一次就是一百年後了…
2012年6月的金星凌日 | NASA [2]
當然,其他天上的東西也可以“碰”上,例如國際空間站這樣的人造天體也會凌日,甚至日食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廣義的凌日。同理,前面講過,滿月視直徑約30角分,自然月亮也更容易和其他天體“碰上”,不過月亮離地球更近,所以往往是月亮遮掩住了其他天體,也就是“月掩某星”。例如2018年1月27日的月掩畢宿五、2012年8月14日的月掩金星。
行星“合”常見,行星“凌”才罕見那麼問題來了,行星的視直徑都非常小,彼此之間到底有沒有機會“碰上”呢?怎麼感覺從來沒見過呢?
這個感覺是對的:目前還活著的地球人,還真的就沒有一個親眼見過行星凌行星的。
但中國古代的人很可能見過,這在史書裡有記載。
對現代天文學來說,“借位碰”這種情形下,小的從大的前面穿過才叫“凌”,而大的蓋上小的則叫“掩”(occultation)。但由於行星的視直徑小,又比較亮,古人其實是分辨不出行星大小的,所以不管是“凌”還是“掩”,古人通常都稱之為“掩(奄)”。
中國科學院劉次沅先生曾在《二十四史行星掩星考證》 [2]裡統計了二十四史中留下的掩星記載。據劉先生的考證,二十四史中行星掩星的記錄共有88條,其中行星掩行星的記錄共11條——注意,這88條裡面,不只是行星掩行星,還有行星掩恆星的。
不過,想要知道其中有多少條是行星掩行星的記錄,我們不僅要把行星掩恆星的記錄去掉,還要甄別有些古人傳抄時候搞出來的錯別字。例如《宋史》裡這條記錄說:
鹹平三年四月癸亥,辰星掩太白。
辰星是水星,太白是金星,鹹平是宋真宗趙恆的年號,鹹平三年大概是公元1000年。但這一年,沒有發生過水星“掩”金星。仔細檢視,這條記錄在《宋史》中的分類竟然是“五緯相犯”,這個分類記錄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之間發生的“犯”這種天象。這“犯”又是什麼呢,是指兩顆星“光芒相及”好像相互侵犯的樣子,但並沒有“碰上”。從前後文看,這條“辰星掩太白“是把”犯“錯寫成了”掩“。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說的“兩千年來距離最近的那次”的土星合木星,史書上的記載是:
(晉)簡文(帝)鹹安二年正月己酉,歲星犯填星。
這裡的歲星和填星就是木星、土星的古稱。考慮到距離只有1.9角分,看來當時那位天文官員眼神兒真不錯。
還有一些記錄經過計算發現確實有問題,但我們並不清楚古人到底是怎麼搞錯的。唐至德二年、以及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兩條行星掩行星記錄,按照如今的星曆資料推算,兩星角距分別高達1.2度和15角分,顯然不可能是“掩”,而應該是“犯”。這兩個度數在天體觀測中屬於比較大的角度,很難用“古人看錯了”解釋,因此很可能也是筆誤。
這樣層層篩選下來,可靠的行星掩行星記錄只有9條。
但這些確實是掩星或者說凌星事件嗎?現在來看,還不一定。
實際上,古代的掩星記錄比現代天文推算出的掩星事件條件要寬泛很多。按現代的標準,凌需要兩顆星的圓面真的有接觸,但古人其實無法準確判斷這一點。畢竟古人沒有天文望遠鏡,而肉眼觀測的理論分辨極限只有1角分。也就是說,兩顆星的角距在1角分之內的話,即便二者沒有“碰上“,肉眼也基本分辨不出來了。甚至距離更遠一些的,比如這次土星合木星,眼神不好的人可能會覺得就是“凌”了,但實際並沒有遮掩的過程,是不能算數的。
劉次沅先生及其合作者用NASA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的DE102星曆對這些記錄逐一進行了推算考證。
二十四史中的11處行星掩行星記錄,兩條灰色的記錄明顯應當是“犯”而不是“掩”,應排除,所以實際共9條。值得一提的是,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看來,木星掩火星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木星比火星還要遠),但由於中國古代似乎並不知道木星和火星的遠近,所以也分不清楚當兩顆星角距很近的時候是誰掩了誰 | 整理自:[3]
結果非常的amazing啊,按照如今的星曆資料反推,似乎只有《金史·天文志》中的一條記錄確實屬於行星掩行星:
(大定十年)八月戊申朔,木星掩熒惑,在參畢間。
這是發生在1170年9月12日的木星掩火星天象。按當代天文學的說法應該是火星凌木星,火星是在木星的前面的。
對,9條記錄中有8條可能都不是…
為什麼說“可能”呢?
因為用如今的星曆推算的過往“掩/凌”星事件也是存在誤差的,隨著軌道誤差的累積,距我們越遙遠的天文事件,推算的誤差就越大。
也就是說,古人記載的是真的“掩/凌”星,但我們用現代星曆反推出來的結果因為誤差太大體現不出來了,這種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但反過來,僅僅因為古代觀測的標準更“寬鬆”,就說實際發生過的行星掩/凌行星事件比中國古代記載的少很多也是不妥的。
因為並不是所有實際發生過的凌星事件,都會被觀測到。像是去年的水星凌日,在美國可以看到,中國因為處於夜晚而無法看到。如果這事發生在沒有網路的古代,中國的天文官員自然也就無從記錄,那麼漏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下次“行星凌行星”,我還有機會嗎?透過現代星曆的推算,我們可以粗略推算出上下2000年裡發生過的行星凌行星事件。
從公元1-4000年,從地球的視角來看,一共會發生116次行星掩/凌行星事件。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1818年1月3日的金星掩木星,甭管那時候有沒有人看到過,ta肯定活不到現在…
而下一次行星掩/凌行星將會發生在2065年11月22日,依然是金星凌木星。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鍛鍊身體,都有希望!
參考資料[1] http://sdoisgo.blogspot.com/2019/10/mercury-transit-november-11-2019.html
[2] https://solarsystem.nasa.gov/resources/389/venus-transit-across-the-sun-2014/
[3] 劉次沅, & 賽德曼. (1988). 二十四史行星掩星考證. 自然科學史研究, (2), 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