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霓虹”在地球深處得到證實
(注:霓虹燈充有稀薄氖氣或其他其他的通電玻璃管或燈泡,所以霓虹燈是氖燈的譯名,所以“氖氣”也可以稱作“霓虹”。)
發現號的發現增加了關於地球如何形成的爭論。
據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稱,地球的早期形成是一個相對快速的過程,它將圍繞太陽的氣體雲和塵埃捕獲並收集地球的地幔中。
這一發現將為存在已久的爭論火上澆油,爭論的焦點是:在地球早期的吸積階段,星雲氣體是否溶解在岩漿海洋中,並在地幔中存留至今。
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柯蒂斯·威廉姆斯和蘇喬伊·穆科帕德哈伊共同完成,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關於地球是如何由一個原行星盤(由塵埃和氣體構成)演變而成的,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有三種相互矛盾的觀點。
有一種理論認為,這顆行星在200萬到500萬年的時間裡相對快速地成長,在星雲吸積氣體的過程中捕獲了這些氣體。
另一種觀點認為,星雲中形成的塵埃粒子曾被太陽輻射了一段時間,然後凝聚成小的星子狀物體,並融入到不斷增長的行星中。
第三種觀點是地球形成相對緩慢,氣體由富含水、碳和氮的碳質球粒隕石釋放。
與這些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化合物不同,氖是一種惰性氣體,不受化學或生物過程的影響。
威廉姆斯說:“我們正在試圖了解地球地幔中的氖是在哪裡和如何獲得的,它告訴我們行星形成的速度有多快,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通過檢測兩種氖同位素的相對含量,研究人員能夠區分出地球內部不同來源的揮發性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由於每一種同位素都是穩定的、非放射性的,其含量自形成以來就一直保持不變,並將永遠保持不變。
研究人員從海洋底部的玄武岩中進行測量,這些玄武岩是由地球深處的水流溢位並在海洋中冷卻形成的,並將它們與太陽風粒子、月球土壤和隕石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
深玄武岩中地球束氖元素的比例與太陽星雲的比例非常接近,遠高於“受輻射粒子”或“晚期吸積”模型的比例。威廉姆斯說,這支援了地球早期快速形成的模型。
“這是一個明確的跡象,表明在深地幔中有星雲氖,”威廉姆斯解釋說。
根據威廉姆斯的說法,要吸收這些重要的化合物,一個行星需要達到相當於火星的大小,或者在太陽星雲消散之前更大一點。
據作者所述,進一步測量發現深層地幔柱和大洋中脊的氖同位素比值的差異,為一個易揮發有毒氣體的組成做出了最好的解釋,也解釋了球粒隕石發生於吸積的主要階段,該階段是在星雲氣體已被捕獲的早期階段之後。
智利阿爾瑪望遠鏡的結果顯示,在原行星盤上有暗帶,塵埃已經耗盡——被認為是來自行星的吸積——同樣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在其他星系。
穆科帕德哈耶說:“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他太陽系的氣盤中行星的形成,在地球內部也儲存著類似的太陽系記錄。”
“這可能是行星在其他地方形成的常見方式。”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凡晨moonee- cosmosmagazine-BEN 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