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嫦娥五號”在12月17日凌晨成功著陸,此次“嫦娥五號”去月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回月壤。因此,我們不禁引發一個天大的空想,那就是“月亮上的土吃起來,味道和地球上有哪些不一樣呢?”

首先,地球上土壤的“味道”,是由岩石母質、氣候、生物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決定的,而月球上只有岩石,沒有生物和人類活動,但是有更加劇烈的隕石撞擊、太陽風輻射、太陽耀斑和銀河宇宙輻射,以及溫度變化,因此這是月壤味道跟地球土壤味道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

其次,和地球上的土壤不同,在月球的土壤裡能發現金屬鐵。地球上豐富的氧氣把所有的金屬鐵都變成了氧化鐵,也就是鐵鏽,鐵鏽嚐起來其實有點腥味,但月球上大氣稀薄,太陽風(主要成分是質子流,質子加上電子能組成氫原子)直接刮到土壤裡,把土壤裡面的氧化鐵還原成金屬鐵,鐵的味道要比氧化鐵寡淡很多,所以我們經常用金屬鐵來製作鐵鍋和鐵勺。

強烈的放射性環境還給月球土壤帶來一股奇怪的風味-自由基的味道,太陽風和紫外線等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他們會讓土壤帶電,還能形成自由基(一種很活躍的化學基團),這使得月壤有很強的化學活性,難以長期儲存。

除了化學成分,物理形態對口感也非常重要,月壤是非常蓬鬆的,有點像麵粉,所以宇航員可以輕鬆地在月球上留下腳印,但是它的口感肯定不會像可口的麵粉,它可能會是一種有點扎嘴咯牙的感覺,因為在隕石的撞擊下,月球上古老的岩石首先被擊碎,然後融化,在形成各種形態的顆粒,尤其是獨特的粘合集塊巖,很多顆粒形狀都不規則,有稜有角,互相直接勾連在一起,所以不要期待月壤有巧克力一樣絲滑的口感。

當然,真正要品嚐到月壤的味道,那可能要等到我們的航天技術非常發達,足以讓每個人都能坐著火箭遨遊月球,那時候,具體是啥味道,一嘗便知!

說回正題,此次“嫦娥五號”費盡心思挖回來約2千克的月壤,更重要的還是做為科研使用,這對於我們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科學研究發現,月球上的土存在天然的鐵、金、銀、鉛、鋅、銅、銻、錸等礦物顆粒。

1.首先,月球土壤中包含大量資訊,比如太陽系早期演化的歷史記錄;月岩和月壤的宇宙線暴露與輻照歷史;小天體和微隕石撞擊月球的歷史記錄,從而推斷出地球遭受撞擊的歷史,而這些資訊,不過是月壤裡的冰山一角。

2.其次,月球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資源,根據現有資料可知,月壤裡存在天然的鐵、金、銀、鉛等礦物顆粒、含有金和鋅的銅礦顆粒、含有少量錫和銅雜質的銻礦顆粒和少量銖等礦物顆粒。其中最珍貴的,當屬氦-3。

3.氦-3,一種氦氣同位素氣體,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未來能源”,氦-3乃核聚變反應的最理想原材料,並且使用它作為原材料時熱核反應堆中沒有中子,故而使用氦-3作為能源時不會產生輻射,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氦-3簡直是完美的能源。

此次“嫦娥五號”採集月壤月球探測工作的成功,將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也為接下來的嫦娥探月工程打好更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期待嫦娥探月工程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吧!

1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七姐妹星團上古的傳說,隱藏著人類祖先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