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衰老與探究衰老的機制是科學界長期努力的方向。
從衰老的本質來說,衰老的發生一般是從微小的基因層面上開始的。這與染色體和染色體端粒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染色體的端粒會把染色體保護起來,而端粒縮短,則會導致染色體不斷地縮短,基因不斷丟失。這個過程,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衰老的過程。
在幹細胞中,端粒的縮短導致譜系和多能性標記物的表達降低,反應了這些細胞的增殖、再生、移入和分化能力的降低。隨著時間的流逝,端粒的縮短與多種年齡相關疾病有關,例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受損和癌症的發生。
因此,延長端粒被認為是實現抗衰老的有效途徑。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也嘗試在往這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比如此前,就有研究人員培育出了超長端粒的小鼠:患癌更少、壽命更長。
然而,近日,一項顛覆性認知的研究,卻提出了警告:端粒過長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癌。該研究來自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等高校,作為一項遺傳學證據,於12月1日在醫學期刊《elife》上發表。
具體來說,其研究來自來自於先天基因突變的雜合群體。此前研究中,天生的端粒變長都是由端粒酶引起,這令關於端粒的研究無法脫離端粒酶。而在該雜合突變的群體中,觀測證明,端粒酶的功能正常,並未受到突變的影響。同時,在這個群體的細胞中,確確實實產生過長的端粒。
於是,基於基因的雜合突變,使端粒長短能夠脫離端粒酶,在對於這個群體的遺傳學證據分析後,結果顯示,研究中的6個人中,發生了14例惡性腫瘤,包括3例甲狀腺乳頭狀癌、3例乳腺癌和2例黑素瘤。
在排除了其他干擾後,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中頻繁的惡性腫瘤,是由於端粒抑癌途徑失效導致。端粒過長,會導致癌症。
就目前來說,我們都會衰老,都會死亡,但人們正在進行一場更廣泛的抗衰老運動,聲勢與日俱增。對抗衰老是長遠而又持久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需要不斷迴應不停出現的問題,並且在迎來後衰老時代前,首先建立一個與之適配的社會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