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發現,將意識上傳至虛擬世界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進化路徑。

意識上傳也就相當於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做了一個副本,上傳到一個巨大的資料處理計算機中,模仿我們的心智。

那麼,在未來,我們真的能夠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永生嗎?

我們的意識是基於大腦構造、化學反應所存在的,在受到身體和環境的物理約束下,我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和思考。

假設有一天人們突然徹底搞懂了大腦,並且有能力做出一個完全一致的數字版大腦,保證所有的模擬都是根據不同個體而計算的。

基於此,我們只需要擁有海量的計算程式碼,即可模擬所有的物理規則,從而支援將數字版的副本上傳到超級計算機中。

可見,這一切的基礎都是我們對於自身大腦的理解。

所有大腦的主要細胞都是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腦的核心功能是細胞之間的聯結,而突觸是產生聯結的地方。

人類的大腦約1000億個神經元透過1000萬億個大腦突觸聯結以每秒1000次的數量傳遞資訊。

大腦的每一個部分都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在眾多重要的組成中,我們很難確定到底哪一塊是“你”。

而且,大腦的思考不僅受到神經遞質的影響,還受到荷爾蒙、體內細菌等等的影響。

按照如今的技術,想要掃描如此複雜精細的東西,我們只能把大腦先取出來,一小片一小片的掃描,直到拼湊出一副完整的資訊圖。

2019年,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將一個一立方毫米的老鼠大腦繪製成了沙子大小的資訊圖,耗費了五個月的時間,整理了200萬GB的資料。

如果換成人類的大腦,一個人的資料將超過目前世界上所有儲存裝置的上限。

最難的部分就是,我們如何刺激這些靜態的資料,讓他們重新活躍起來,就像做菜一樣,原材料有了,如何做出菜餚才是關鍵。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夠實現這一步驟。

技術問題都能解決之後,人們就需要思考一個真正的問題。

上傳的意識到底是不是自己,脫離了肉體約束的自己會不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當我們擁有了這些夢寐以求的科技時,是該慶幸自己死後會有新的生命,還是擔心自己和副本同時存在而出現認知錯誤。

恐懼、食慾、愛情這些是我們體內化學反應作用的產物,當我們失去了幾十年都渴望都追求的事情,我們會愛上一個程式碼就能夠擁有一切的感覺嗎?

最後引用伊恩·斯圖爾特的一句話:“我們的大腦如果簡單到可以讓我們理解,我們的思維就會簡單到不能理解大腦這句話。”

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浙大機器狗“絕影”展現新絕技,在陌生環境下八技合一、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