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鏈衛星創新助力“長八”首飛
12月22日,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從北京空間資訊傳輸中心獲悉,此次任務中,我國天鏈系列中繼衛星系統上的2項技術創新發揮重要作用,助力“長八”首飛。
據介紹,火箭發射後不久,天鏈一號02星即捕獲目標並持續跟蹤至星箭分離,為火箭各級分離、拋整流罩等關鍵動作提供重要資訊傳輸支撐。在星箭分離後,第二代中繼衛星天鏈二號01星迅速捕獲到火箭上搭載的衛星,後續它還將和其他天鏈“兄弟”共同實現衛星早期執行段的天基測控。
——《科技日報》
2兩種竹類新種落戶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近日,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種子大家庭迎來兩位特殊的新成員——來自竹亞科玉山竹屬(Yushania)和懸竹屬(Ampelocalamus)的野外採集種子。在十餘年來種質資源庫收集的數萬份植物種子當中,這批種子有其特殊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竹子的種類、分佈面積、蓄積量、竹材和竹筍產量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位。竹類植物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巨大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然而竹類植物的種子在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僅有少量儲存,這主要是由竹子的特殊繁殖方式所決定的。
3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透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
他們先用7895個經過識別和1411個已知年齡的撞擊坑資料訓練了一個深度神經網路。利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飛行器採集的資料,這個深度神經網路識別出了109956個撞擊坑,這是之前在月球中低緯區域識別數量的幾十倍。在直徑大於8千米的撞擊坑中,該深度神經網路估算了其中18996個撞擊坑的年齡。研究人員根據以上結果建立了一個新的月球中低緯區域撞擊坑資料庫。
——中國新聞網
4新型抗生素能有效對抗多種細菌
美國威斯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滅耐藥病原菌的同時,激發對抗抗菌素耐藥性(AMR)的快速免疫反應。相關論文12月24日刊登於《自然》。
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抗生素耐藥性為全球十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據估計,到2050年,耐抗生素感染每年可能奪去1000萬人的生命,給全球經濟造成累計100萬億美元的負擔。耐藥細菌名單正在增加,但幾乎沒有新藥在研發中,這就產生了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
——《中國科學報》
5深海化能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 “發現”號ROV在南海冷泉區收集平端深海偏頂蛤等生物樣品
近日,《細胞》子刊iScience線上發表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的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成果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頂蛤鰓絲組織中非含菌細胞、含菌細胞以及共生菌在維持化能營養共生體的“微生態位”的功能作用。
據介紹,與化能菌形成共生體是無脊椎動物適應深海熱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態策略。平端深海偏頂蛤是南海冷泉區最具代表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與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關係。平端深海偏頂蛤的鰓絲是宿主細胞與共生菌建立和維持共生關係的場所。鰓絲由含菌細胞以及周邊不含共生菌的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及間質細胞等多種細胞組成,鰓絲組織的複雜性一直困擾著對宿主—共生菌互作機制的解析。
——《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