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諾貝爾獎作為國際知名度、認可度極高的獎項,一直都是許多行業內頂尖人才終生追求的目標。

因為清末中國各方面能力落後於當時世界列強,再加上近代中國又飽受戰爭摧殘和外國打壓,中國真正高速發展的時間較晚,相應的,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也不算多。

但在中國過去的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現在真正擁有中國國籍、算是中國本土獲得者的只有三人,分別是楊振寧、莫言、屠呦呦。

後兩位不必多說,相信在各種新聞和傳記中大家對其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相比他們,更早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在國內的名氣似乎不算特別高,這是為何呢?

父親為著名數學家,自幼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

楊振寧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武之是著名的數學家,曾為中國近代數學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楊武之性格比較自律剛毅,所以從小就對楊振寧非常嚴格,由於本身是數學家的緣故,楊武之對他的數學尤其重視。

楊振寧自己也說過,是他的父親讓他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時也為他日後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了基礎。

楊振寧從小就很聰明,在他只有四歲的時候母親教他識字,才學了不過一年多的時間,他便學會了數千字。

1938年,十六歲的楊振寧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西南聯大,而當時他的父親楊武之也正好在西南聯大做教授,這可能也是楊振寧擇校的重要原因。

進入大學後,在父親的幫助和引導與自己的努力下,楊振寧在本科期間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學術方向併為此打下堅定基礎。隨後他又考上了西南聯大的研究生,進一步學習物理專業知識。

學有所成,榮獲諾貝爾獎

1945年,23歲的楊振寧在獲得獎學金後去到了父親畢業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並在1948年順利畢業。畢業後的楊振寧又進入了普林斯頓進行博士後工作,在這裡他與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也就是日後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的人一起學習和合作。

他先是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於1949年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1954年,楊振寧又與米爾斯共同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

到了1956年,34歲的他與李政道一起合作提出了自己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理論: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在1957年同李政道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二人也是首兩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

執意放棄國籍,與父親產生關係裂縫

楊振寧的父親在聽說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之後也非常開心,還專門寫信給楊振寧,告訴他現在國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希望他早日回國為祖國做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楊武之也曾有機會留居美國並獲得非常好的生活條件,但是他始終心懷祖國,在學成後便毅然回國為祖國效力。

因此,楊武之最初認為兒子應該也是和自己一樣,在瞭解到國家現狀後便會馬上回來報效國家。但令他沒想到的是,楊振寧選擇了更加優厚的待遇條件以及更先進的科研環境,拒絕回國,並在1964年放棄自己的中國國籍,改入了美國國籍。

楊武之知道此事後感到十分憤怒和不理解,父子二人產生了難以修復的裂縫。不過不管怎麼說,留居國外的楊振寧確實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他成為美國公民的第二年,他便當選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飽受爭議,與舊友李政道決裂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學術界,關於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因為有人指出:在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提出的理論中,李政道提出的觀點和付出的努力要比楊振寧多得多,甚至最開始李政道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楊振寧還曾持過反對態度。

而後來楊振寧可以做的工作其實許多科學家都可以做,真正站在理論核心位置的其實是李政道,兩人的付出和收益完全不對等,楊振寧的諾貝爾獎來得有些太容易了。而李政道後來與楊振寧的決裂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昔日無間的夥伴倒戈相向,確實有些存疑。

不過,事情的真相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事情也不能草率下定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這方面內容。

見識中國的飛速發展,恢復國籍、重回故土

2017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重回中國國籍,並聲稱自己決定放棄美國國籍,將自己徹底奉獻給祖國。

嘲諷楊振寧的人則認為,早年楊振寧最巔峰的時刻選擇了放棄中國國籍,在見識了中國如今的富強之後又想回來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不過,楊振寧好歹是遂了父親的願,選擇回來報效國家了,但可惜的是,楊武之已經去世,也看不到兒子的選擇了,並且直到楊武之去世為止,父子二人的矛盾都沒有消解。

當然,不論楊振寧過去是如何選擇的,當下他都是中國公民,對國家來說的價值和意義都要遠大於一般人,人們可以質疑他的行為,但不可反駁的是他的迴歸的確會給國家發展帶來不小的利益和幫助。

大家應該全面看待一個人的優缺點,不要只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比如楊振寧,再是有人嘲諷他過去改國籍的行為卻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他的高度。

作為中國公民,楊振寧似乎沒有與祖國共患難,但是作為科學家,他的優秀絕對是令人欽佩的。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嫦娥5號月壤成果,神奇特性,密度低於美資料,難道有人在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