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一直被視為各領域備受矚目的焦點,當然,除了因為是世界公認的頂級獎項之一,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豐厚的獎金。當然就諾貝爾本人來說,也沒有想過他設定的這一個獎金會在今天有這樣大的影響力。
1896年,諾貝爾去世後,留下的遺產約有3100萬瑞典克朗,但這3100萬瑞典克朗本身並不是諾貝爾獎獎金本身,這筆錢由諾貝爾基金會來負責管理,諾貝爾基金會是一家成立於1900年的私人機構,其對履行諾貝爾的遺願負有最終責任,而其主要的責任便是管理諾貝爾的遺產,以保證其資產的穩定性。同時,基金又用這筆錢進行投資,確保一定的回報。這些年,基金會透過投資獲得的回報比有16%,而因獎項支出以及基金會運營也只佔有2.1%,這也是諾貝爾獎頒了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用盡的重要原因,而且其本身還會受到瑞典政府以及其他人士的捐贈,也就讓它一直堅持下來,成為了每年的一場盛會。
中國人自然也對諾貝爾獎充滿了期許,畢竟這從一方面代表了國際上的認可。但直到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還未有以中國人的身份獲得此項獎項,而直到今天,也只有莫言以及屠呦呦兩人獲得了此殊榮。雖然說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又何嘗不是遺憾。
其實中國人很早就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心願,也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實力。此前兩彈一星功勳王淦昌本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但最終哥還是與之錯失。早在王淦昌留學德國時期,就已經取得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就。1931年,王淦昌提出了可能發現中子的實驗設想,這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首次,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王淦昌在國際影響力的不足,所以他沒有多想就將該研究的設想公開了出來。不料第二年,一個英國科學家按照這個實驗思路進行了研究,最終發現中子獲得了諾貝爾獎。只能說是很大一個遺憾。
但除此之外,一個研究團隊此前也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實力,很多人也認為他們也應該獲得諾貝爾獎,但最終還是錯失了。而這個團隊便是上世紀60年代研究出人工牛胰島素的科學家們。
關於此項研究沒有拿到諾獎的原因,有諸多說法,其中頗有影響力的是:每次諾獎最多隻能授予3人,但中國一下子報了 10幾個,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沒有得上獎。於是多少年來國人對 此“痛心疾首”。可能我們所瞭解的版本大多都是這個,但當時的條件下,中國的人工牛胰島素真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嗎?
首先,從有機合成的角度上來講,牛胰島素是一種由5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 多肽。在中國化學家把它人工合成出來之前,美籍化學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經在世界上第一個合成出了一種由8個殘基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產素。正是由於這項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獲得了195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當時的國際上,人工合成胰島素其實是一種潮流,不僅僅是中國,也有多個國家在當時有不少專注於此項研究。中國科學家在合成牛胰島素的方法上並沒有本質上的突破和創新,所以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諾貝爾獎的!
而美國化學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於發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法,這在方法學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所以他獲得了198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因此,可以看出,諾貝爾獎更看重的是具有重大突破的方面,尤其是方法上的革新或者內容上的突出成就。
其次,從生理學的角度上來講,牛胰島素也不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於牛胰島素和催產素分子量大小之間的其它,多肽也已被合成出來;在它之後,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陸續被人工合成出來了。最小的多肽催產素已被授予了諾獎,而分子量更大的記錄還在不斷革新,尤其是在此項成就上不斷突破,而從整體上看來,當時中國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其實處於一種居中的地步,並沒有什麼巨大的革新,如果每次重新整理都被授予諾貝爾獎,那可能這個獎項就會變得一文不值。如果按照重新整理記錄就被授予諾貝爾獎的話,那物理學領域每次發現新的元素,是不是也要頒一次獎。因而這才是中國的牛胰島素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
雖然說目前中國各方面的科學技術正不斷取得突破,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始終未能在物理學獎、化學獎等方面有所建樹,但這並不代表我國在這方面的落後,我們正在用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讓世界折服,感嘆於中國的創造力。
希望未來的中國能夠真正影響於世界,在科學技術領域有更多突出的成就,也不再受制於人,真正展現自己的科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