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楊振寧都是我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袁老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楊老則是是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奠基人,兩位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是頂尖級成就,那麼對於普通來說,哪位才時最重要的呢?或者說我們應該選誰作為崇拜物件呢?
袁隆平的解決了吃飯問題的意義有多大?相信很多朋友都不再有餓肚子的經歷,其實筆者經歷的那個時代,溫飽問題大致解決,但父母還是為吃飯問題頭疼不已,需要在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達成這個任務!
但到了九十年代後,基本上全國各地都已經解決溫飽問題,而在2000年之後,大家想的就不是吃飽的問題,而是如何吃好,到現在想必各位是變著法子減肥了,所以吃飯還真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不是吃不飽,而是不知道吃什麼!
除了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各項政策得力以外,我們決不能忘記一個人,那就是袁隆平,正是他雜交水稻的推廣,畝產的從600斤到800斤,再到1200斤,然後到現在的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也已經培育成功!
吃飽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歷史上因為饑荒發生的戰爭無數,而溫飽則是人民向更高層次進步的基礎,沒有人見過一個吃不飽飯卻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袁隆平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墊腳石。
當然國家也沒有虧待袁隆平,1995年袁隆平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9年9月17日,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可以說這個待遇也是肯定了袁隆平對於我國的貢獻!
很多朋友也為他沒有當選科學院院士鳴不平,但其實兩者級別是相同的,沒有必要在為此爭辯,畢竟對於袁老來說,實現幾個更高畝產的品種才是更大的成績!
楊振寧幹了什麼?對於楊振寧大家也非常熟悉,畢竟十幾年前他和爺孫戀翁帆結婚,那是家喻戶曉的事情,當時因為這個事情,楊振寧的的聲譽受到了很大影響,但他們一起走過了16個年頭,請問現在有那幾對明星的婚姻能堅持16年的?所以即使你當年有偏見,現在也應該放下了!
楊振寧在物理界的貢獻,卓克老師曾經有一句很簡短的評價:楊振寧是二戰後最偉大的科學家!當然也有朋友將其上升到愛因斯坦和牛頓的級別,但筆者還是比較贊同卓克的意見,認為楊振寧楊老還沒到這個層次!
宇稱不守恆的諾獎,在楊老的貢獻中只能排第三
諾獎是對科學家一生最偉大成就的肯定,但對於楊老來說,打破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禁錮的成就,讓科學家堅信不疑的對稱與守恆被顛覆的宇稱不守恆,只能排在成就的第三位!
真正將科學推高到一個新的成就的成績,是楊振寧在獲得諾獎前幾年做出的發現,楊米爾斯方程,1954年楊振寧和羅伯特·米爾斯創立了楊米爾斯理論,將原本可交換群的規範理論拓展到不可交換群,以解釋強相互作用,但當時受到了普遍之一,甚至在演講時被泡利炮轟,尷尬到楊振寧在下不來臺!
但沒想到這個理論在六十年代開始,楊-米爾斯場論上建立了電弱統一理論,引入希格斯機制,提出了具有U(1) ×SU(2)規範對稱性的電弱理論,1972年弗里茲希和蓋爾曼提出了具有SU(3)規範對稱性的楊-米爾斯理論, 建立了量子色動力學,這是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兩大支柱:電磁力和弱力的電弱理論和描述強力的量子色動力學建立,簡單的說楊米爾斯理論是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
1994年楊振寧被授予鮑爾獎時的頒獎詞:
“這項工作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必將對未來幾代產生類似的影響”
儘管看上去有些抬轎子的味道,但說實話,這個評價並沒有大吹特吹!
而從1970年代開始楊老對於祖國科學家的談話名單,不知道拯救了多少位科學家,並且當時極力反對加速器建設,投入教育以及科技領域,為後來的863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貢獻絕不可磨滅!
科學和科技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普通大眾在袁隆平和楊振寧之間選一位崇拜的說法,其實並不是袁老和楊老之爭,而是科技和科學誰更重要之爭,準確的說,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爭論,因為科學和科技,兩者有區分先後,但卻沒有輕重之分!
科技是立國之本,我們吃穿用住無一不是現代科技下的成果,即使田間地頭種個地鋤個草都離不開科技,請問科技不重要嗎?
那麼科學呢?沒有科學在前面趟雷,科技的發展將會出現天花板,這個道理可能沒人能想得明白,科技怎麼會有天花板?我們借用下《三體》中智子封鎖人類基礎科學的過程就明白了!
基礎科學在智子到達後再無法前進一步,人類能看到的是量子計算機再也沒有可能,使得人類在計算機領域出現了瓶頸,但更可怕的是材料科學,水滴的表面材料是緻密排列的質子,沒有任何物質能突破它的保護,所以無法摧毀水滴,但它卻可以切豆腐一樣摧毀太陽系艦隊幾乎所有飛船!
當然上述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但假如科學不進步,人類必將出現這種只能在現有科學範圍內窮盡一切技術發展的可能,到那時會有多痛苦,估計只有科學家才能明白,只有他們才能理解《三體》中科學家自殺的原因,因為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眼前利益總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