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某處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它向地球投擲了一塊大石頭。
這張假彩色顯微鏡影象是在蘇丹採集的隕石樣本,顯示出角閃石晶體,這是一種獨特的特徵,以橙色突出顯示。
這顆神秘太空岩石的證據來自2008年在蘇丹上空爆炸的一顆鑲滿鑽石的流星。
美國航天局早在撞擊前就發現了這顆重達9噸(8200公斤)、4米的流星朝著地球飛來。研究人員現身蘇丹沙漠收集了異常豐富的遺骸。現在,一項對其中一顆隕石的新研究表明,這顆流星可能是從一顆巨大的小行星上脫落下來的,它的大小與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矮行星穀神星差不多大。
與地球上約4.6%的隕石一樣,這顆隕石被稱為Almahata Sitta(AhS),是由一種叫做碳質球粒隕石的材料組成的。這些黑色岩石含有有機化合物以及多種礦物質和水。
研究人員在一份報告中說,這些太空岩石的礦物組成提供了有關誕生某顆流星的“母小行星”的線索。
“其中一些隕石以礦物為主,提供了在低溫和低壓下暴露在水中的證據,”研究合著者、科羅拉多州博爾德西南研究所的行星地質學家維姬·漢密爾頓在報告中說其他隕石的成分表明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會加熱。”
研究小組在顯微鏡下分析了一份50毫克的AhS樣本,發現其具有獨特的礦物質成分。
在一個比這顆行星內部溫度更低的隕石裡,科學家發現了比這顆行星更高溫度的隕石。角閃石是一種特殊的礦物,它需要長時間暴露在水中才能形成。
角閃石在地球上很常見,但在1969年墨西哥奇瓦瓦隕石中只出現過一次微量的角閃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碳質球粒隕石。
AhS的高角閃石含量表明碎片是從地球上從未留下隕石的母小行星上脫落下來的。
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日本“隼鳥2號”和美國宇航局的“奧西里斯-雷克斯”探測器分別從“琉古”號和“本努”號小行星帶回的樣本,很可能會發現更多隕石中很少出現的太空岩石礦物。
漢密爾頓說,也許某些型別的碳質球粒隕石也無法在大氣中存活下來,這使得科學家無法研究一種在太空中可能更常見的球粒隕石。
她說:“我們認為,太陽系中的碳質球粒隕石材料比我們收集的隕石所代表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