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社會
摘要:科學除了應用於自然也被應用於社會領域。但由於我們並未掌握社會的發展規律所以並沒有太多的理論工具。另外社會是一個巨複雜系統,對社會的分析實踐很難用還原法的思想去做。如果革命也是一種社會實踐那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第一次有科學理論依據的社會改造活動。
科學與社會發展科學在古希臘時期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一種哲學思想。文藝復興時期它成為一種反抗教會的思想武器。當時科學的進步開始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科學避免了偏見、打破了宗教神話。它延伸出的崇尚理智的啟蒙思想為法國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成為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共和國的口號。此時的科學已從認識自然進化為認識社會的思想。科技的力量不僅是用於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在向社會領域滲透,用於解決人與社會以及社會發展的問題。
科學在社會層面支援最好的就是經濟學。一方面資本主義最重視的就是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容易量化,更容易結合數學進行研究。要知道多數科學家認為可以用數學表達的理論才屬於正統的科學領域。經濟學更是被政府、企業家、投資者廣泛應用於實踐的一門學科。這點很重要,科學如果無法實踐就很難講它是科學。特別是在人文、文化、心理、行為等領域,由於涉及太多主觀因素無法客觀量化,使科學很難用現有的正規化進行研究。這也成為這些學科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
田野調查
現在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科學可以在社會領域探討,卻難以在社會學領域實踐。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社會實踐會涉及利益糾葛,造成難以大規模實驗。早期的烏托邦實驗失敗了。如果說有成功的實踐,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社會科學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用科學的思維與方法預言了未來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方向。在此之前人類並不掌握社會制度的發展規律,更無法預測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希望人能從壓迫中被解放出來。這種壓迫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物質貧困”對人的壓迫,所以要發展生產力;“物質極度豐裕造成的慾望”對人的壓迫,所以需要合理分配、適度消費、追求精神文明;制度上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表現為革命鬥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看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思想太超前了,它在資本主義制度還處於青年時期就打算推翻它。資本主義還沒有完成它的使命,而它的使命就是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滿足人類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物質需求。很顯然歷史的發展是進化式的,一步一個腳印的,跑步進入下一階段是很危險的。如果革命也算是一種實踐,則社會實踐的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只能應用於矛盾不可調和的情形下,而且很難重複實踐。如果馬克思透過革命的雷霆手段追求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的話,現代西方政客搞的顏色革命不是太天真就是包藏禍心。
社會實踐的另一個巨大挑戰是複雜性。社會是一個巨複雜系統,系統的複雜性不因為組成系統的個體數量多而是因為個體之間的關係多(數量多、性質多)而複雜。關於複雜性我們後面再詳述。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