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現在,我們聽到探測太陽系行星主要都是在探測火星,2020年7月,我國的“天問一號”也升空向火星進發,預計2021年2月就能抵達火星軌道,甚至我國還計劃了2030年完成火星表面取樣返回探測。
但是從資料上看,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是4050萬千米,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是5500萬千米,明明金星離地球更近一些,那為什麼全世界現在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我覺得主要還是看付出與收穫是否達到了預期。
其實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就已經在向金星發射探測器了,到現在為止總共發射了46個金星探測器,從發射探測器的數量來看,其實當初對金星的探測還是很熱衷的,然而,現在還在金星軌道上工作的就只有日本2010年發射的“破曉號”了。
為什麼在原來我們如此熱衷於去探測金星,而現在卻門可羅雀,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從表面的資料來看,金星與地球太相似了,體積質量都差不多能達到地球的80-90%,這讓當時的人類對金星充滿了好奇,甚至有科學家在暢想探測時發現金星人,同時由於認為探測金星,會對揭示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演化規律以及探索地外生命形式等有重要意義。
然而這個熱情一直到1970年,“金星七號”探測器實現了金星的軟著陸,人類第一次收集到了金星環境資料,首先它的大氣層非常濃密,並且厚度達到了20多公里,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佔比高達97%,地表溫度470攝氏度、大氣壓為90個標準大氣壓,而且環境惡劣,經常出現高強度的閃電和硫酸雨等現象,這惡劣的環境會破壞探測器,並且也不適合生命體的存在,更無法讓我們對其進行探測。我想正是因為其探測的難度太大,又收集不了太多資料,投入也非常巨大,所以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慢慢的,對金星的探測就減少了。
除此之外,影響我們對金星探測的減少可能與我們對火星探測的增多也有關係。
其實在探測金星的同時,我們也在開展對火星的探測,總共發射了47個探測器。從探測器數量上來看好像與探測金星的數量差不多,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現在仍然還有8個探測器在火星軌道和地表上探測。火星的質量比較小,只有地球的11%,體積也只有地球的15%,環境同樣很惡劣,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表面平均溫度在零下55℃,但是相比金星,這些問題就還好,至少探測器還能實現探測的任務。
所以對火星的探測至少是有所收穫的,我們可以獲得了很多關於火星的構成、大氣成分、溫度變化的資料資料。而且我們還探測到火星某些區域有存在著固態冰、地下鹽湖、隕石坑湖的資料,說明幾十億年前火星存在著可能宜居的條件,說不一定火星某些區域現在還保留了特殊的生命形式存在。
我們探索火星還因為火星是目前我們人類探測發現到的宜居星球的第二名,行星宜居度指數達到0.59,而排名榜首的則是土衛六,行星宜居度指數在0.64。也許在未來,人類真的會移民火星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