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摘 要: 暗物質是基於宇宙觀測資料在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可能是構成宇宙物質的主要部分,且不屬於已知的任何一種物質。根據暗物質的屬性,以及理論上的可能性,文章提出巨粒子概念。巨粒子物質滿足暗物質的屬性,所以,文章認為暗物質很可能是由巨粒子構成的。

  關鍵詞: 暗物質; 暗能量; 巨粒子; 暗星;

  Abstract: Dark matter is a kind of invisible matter that may theoretically existin the universe based on cosmic observation data,which may be the main part of cosmic matter and does not belong to any of the known matter.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s of dark matter and theatricals possibilities, the concept of "giant particl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Giant particle matter satisfies the properties of dark matter, therefo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ark matter is probably composed of giant particles.

  Keyword: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giant particle; dark star;

  1、 概述

  暗物質是在宇宙觀測資料的基礎上從理論上提出的假設物質,可能大量存在於宇宙空間中,不發光或發出非常微弱的光,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質量遠大於宇宙中全部可觀測天體的質量的總和,約佔宇宙物質的85%以上。

  學術界至今對暗物質還知之甚少,推測其有以下這些屬性:(1)有質量,參與萬有引力作用。(2)穩定性很好。(3)基本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與光子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基本不發光。(4)基本不參與強相互作用。(5)運動速度應遠低於光速,透過引力作用參與形成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因此可以確定構成暗物質的粒子不屬於已知的基本粒子,對當今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構成了挑戰。

  有理論認為暗物質是由諸如軸子,惰性中微子等構成。本文認為,中微子、軸子的質量太微小,恐怕不足以解釋暗物質在宇宙物質中的巨大佔比,從目前已有的觀測結果來看,佔太陽系物質的比例都是極小的。

  2、 暗物質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知道暗物質為什麼暗,就要從人們認識很徹底的物質是如何發光的機制論起。在平常觀測中,物質輻射的光子究其根本來源,一是由原子的核外電子在能級之間躍遷所產生的能量輻射,二是由核反應產生的能量輻射。要成為暗物質不發光,就要滿足兩種情況:一是不存在類似原子的核外電子作能級躍遷現象,或者不能形成原子這樣的結構,自然就沒有能級躍遷發生。而現在已知的物質粒子絕大部分是這種原子結構的組成部分,散落在宇宙空間中的這些粒子也可能與其它粒子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原子結構。另外,從宇宙尺度的觀測來講,原子的核外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發光太微弱,難以被觀測到,一般星體要有核聚變產生巨大的能量輻射才能被直接觀測到。

  暗物質在宇宙物質總量中的佔比這麼大,透過引力作用參與形成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按正常的邏輯推理,應該形成大量暗物質星球的,乃至形成大量恆星級別尺度和質量的星球,可是,這些星球為什麼沒有產生聚變反應呢?這才是研究暗物質的關鍵所在。核反應需要有效的強作用力參與,強作用力是短程力,當兩個核子中心之間的距離大於核子尺度(約2fm)時,核力急劇趨於0。如果基本粒子的尺度大於2fm,即使強作用力依然存在,也不能形成類似多核子原子核的穩定結構體。

  3 、巨粒子

  本文把尺度大於核子的基本粒子命名為巨粒子,一般來說,粒子的質量與尺度正相關。

  自然界不禁止巨粒子。根據文獻[1]提出的基本粒子的自旋機制,費米子的自旋角動量l為:

  m為粒子的質量,r為半徑,k為0,1,2…。這個機制可解釋費米子自旋角動量為確定值的半奇數倍現象。式(1)對粒子的質量沒有限定,因此,自然界形成巨粒子就沒有理論障礙。一般來說,質量與尺度正相關。

  4、 巨粒子的結團問題

  巨粒子之間無有效的強作用力,還能不能結團,會不會產生聚變反應呢?

  普通物質是透過萬有引力作用形成星球、星系的。在自然條件下,星球有足夠大的質量,在星球的核心產生足夠的壓力是產生聚變反應的必要條件。一般的小型結團是大量原子透過電磁作用實現。所以,如果暗物質不發光,說明組成暗物質的團塊不能產生聚變反應,且粒子不能形成原子結構;如果暗物質能發微弱光,則可能有類似原子的結構,核外有電子躍遷發生。形成複雜原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強作用形成原子核,二是帶電。

  4.1 、泡利不相容原理阻止巨粒子形成複雜原子核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在一個電子軌道上不能存在自旋相同的兩個粒子。文獻[1]闡明瞭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根源是因為光障,因此,即使沒有像原子那樣的結構和核外粒子軌道,但是在可能產生相關性的空間範圍內,不能同時存在兩個全同的且自旋方向相同的費米子是合理的推論。

  沒有有效的強作用力束縛巨粒子,又有泡利不相容原理的作用,導致巨粒子不能形成複雜的原子核。

  4.2 、暗星

  巨粒子雖然不能形成複雜原子核,但能不能形成簡單原子?能否形成暗物質星球呢?下面分巨粒子電中性和帶電兩種情況來分析。

  4.2.1、 帶電巨粒子

  氫原子的原子核是一個質子,荷電為+e,它與電子的庫倫吸引能為(取無窮遠為勢能零點):

  具有一定角動量的氫原子的徑向波函式?(r)rR?(r)滿足下列方程:

  及邊條件

  式中μ為電子的約化質量,Rl(r)滿足中心力場的球座標形式的能量本證方程。由上式可知,波函式與原子核的電量、質量有關外,與原子核的具體結構無關。由此可見,帶電巨粒子有可能形成類似氫原子的粒子結構,本文把這種結構的粒子名為巨氫原子。

  巨粒子因為不能形成多核子的複雜核,只能形成單核子的巨氫原子一種。

  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的作用,即使巨粒子形成了星球,因為沒有核聚變反應,這樣的星球也不能輻射類似恆星的強光。由於沒有核聚變能量的支撐,這類星球容易在引力作用下坍縮成緻密星,緻密星的尺度往往較小。既不發光又尺度小,這類星體自然很難被觀測到。

  4.2.2、電中性巨粒子

  由式(2)(3)知道,粒子帶電是形成原子的必要條件,因此,電中性的巨粒子不能形成巨氫原子。如果有足夠多的巨粒子聚集形成足夠質量的星球,星球也容易在引力作用下坍縮成緻密星。

  在天文學和宇宙學上,萬有引力是最後壓倒一切的作用力,如果在一定空間內聚集足夠多數量的巨粒子或巨氫原子,就能收縮形成星球。由於巨粒子不能產生聚變反應,沒有強烈的能量輻射,因此很難透過電磁手段觀測到,本文把這類星球稱為暗星。

  除了形成暗星,還有大量處於離散狀態的巨粒子。暗星、黑洞可能就是現在認為的暗物質,離散的大量巨粒子就是暗能量。

  根據文獻[1]和[3],本文認為巨粒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早期的短暫的暴漲期,暴漲期的超光速疑難理論上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裡涉及光速的變化問題。李政道在《量子色動力學和強子的孤子模型》[2]一文中建議真空有相變現象存在,並且認為無限範圍的真空的行為像一種完全抗電介質,由此,根據電磁場理論,有理由認為在不同相真空的光速可能是不同的。文獻[3]據此假設不同相真空中的光速是不同的,速度的改變是量子化的,設光速的最小值為cmin,則任何真空相的光速c為

  n為整數。以此假說為基礎,提供瞭解釋類星體超強發光機制和宇宙大爆炸起源的機制。從文獻[2]知道,宇宙大爆炸來自極端高密度物質能量對空間的極化作用,真空發生相變,從而光速改變,使得該光速大於現在的真空光速值。所以,宇宙暴漲時期物質的運動速度其實並沒有超過當時的光速,相對論依然是有效的。暴漲發生後,物質能量在稀釋,密度在下降,下降到某個值時,真空發生相變,光速下降,光速由ncmin變為mcmin,光速改變數△c為

  其中n、m、j為整數。光速的突變變小,使得大量物質質點的正常運動速度變成超光速,由文獻[1]的理論知道這些質點將做圓周運動,形成有自旋的粒子,質量大的粒子則成為巨粒子。由於基本粒子的自旋是在一個獨立維度的捲曲空間裡,質量不會被分解變小,所以巨粒子大量存在,且穩定性好。

  6、 結束語

  本文根據文獻[1]解釋基本粒子自旋機制的理論基礎上提出存在巨粒子的可能,巨粒子是基本粒子。以巨粒子為基礎,能較好地解釋宇宙中暗物質暗能量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發興.量子理論可能基於與相對論相同的原理[J].科技與創新,2019,144(24):25-29.  [2]T D Lee. Phys.,Rev[J].1979,D19:1802.  [3]劉發興.真空相變和光速量子化及其應用[J].科技風,2018,361(29):245-246.

  原文出處:劉發興.暗物質由巨粒子構成的猜想[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25):67-68.

2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近代斯特恩-蓋拉赫實驗過程回顧(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