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冬至後,月養魄於廣寒宮——東方朔《十洲記》。

廣寒宮,就是也叫蟾宮,在神話傳說當中嫦娥吞下了后羿的仙丹,飛向了月球,在月球上還有吳剛、月兔,因高處不勝寒,俗稱廣寒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稱得上是膾炙人口的詩詞,在詠月當中,更是寫出了一種孤寒之感。

古人對於月球寄託了太多的希望,每每思鄉時,都會詠月,也藉著月亮來向家鄉的親人轉達思想。

古人無法登上月球,但現代人做到了!人類也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美國爆發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由於兩國都擁有大量的核彈頭,誰也不敢輕易動武,為此兩國只能在科技上展開競爭,載人航天技術便是其中之一。

蘇聯和美國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1961年蘇聯成為了載人航天的先驅者,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進入了太空,並繞地球旋轉了一週。

1969年,美國三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時,還說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是人的一小步,人類的大飛躍。

他們踏上月球上,插上了一面星條旗、放置了科學測量儀器,拍攝了一些照片,蒐集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本,作為第一個取會月球土壤的國家,美國一時間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工作人員在進行打孔探測作業時,地下突然噴出一股氣體,由於手邊沒有手電筒,工作人員就用小火柴照明,誰都沒想到這股氣體剛一接觸到火柴,就被點燃,地面湧出了一股淡藍色火焰。

藍色火焰暴露在空中後很快就消失了,但這怪異的現象也引起了一陣熱議,坊間都傳聞是“鬼火”,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氣體當中應該含有磷,湖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聽說了後,也是非常興奮,他們認為防空洞下可能有一座古墓。

經過幾個月的考察、測繪,考古專家們已經確定這下面確實有一座大墓,1972年初,正式開始發掘,這座古墓的神秘面紗也漸漸被揭開。

古人都講究“事死如事生”,墓主人下葬時,往往都會陪葬大量的器物,漢代厚葬更興盛一時,這座古墓同樣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器物,其中出土的一件木牘寫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

雖然文字不長,但也提供了一個確切年代,該古墓下葬的年代應該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也就是說這是一座漢墓。

這座大型漢墓出土了500多件漆器,10餘幅漢代帛畫,700多枚竹簡,還有《老子》、《周易》、兵書、醫書、相馬經各類書籍28冊,中草藥遺物3000餘件。

在這些文物當中,帛畫的研究價值很高,其中的一幅帛畫繪製了天、地、人三界,在天界中有蛇形人身的女媧、金烏、扶桑神樹。

《山海經·海外東經》有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在遠古的神話傳說當中,扶桑樹是溝通天、地的撐天大柱,人類要想抵達神界可以透過攀爬扶桑樹。

除了扶桑樹、泰山山頂、崑崙山山頂也連線著神界,這無不反映著古人對神界的嚮往。

最吸引考古專家的還是馬王堆出土的女屍,工作人員清空了封土層500斤木炭才將棺槨挖出,開棺後,女屍躺在約20釐米深的無色液體(後變渾濁)當中,令考古專家驚歎的是,這具女屍竟然沒有腐爛。

出土時面容栩栩如生,面板尚有彈性,關節栩栩如生,甚至還有一頭烏黑的頭髮,馬王堆女屍千年不腐不僅僅驚動了我國的考古界、醫學界,更是引起了全世界科學家的好奇。

考古專家也是迫切的想要知道女屍的真實身份,根據出土的文物,他們很快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她是漢代長沙王利蒼妻子辛追夫人。

透過臨床檢驗,辛追夫人皮下脂肪豐滿,面板沒有褥瘡,沒有高度衰老的痕跡,死亡時應該只有50歲左右,不過她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全身多處動脈粥硬化、冠心病,在他的腸道當中還發現了138顆半甜瓜子。

醫學專家推測,辛追夫人死亡時間應該在夏天,她可能吃了生冷甜瓜引發了膽絞痛,由此又誘發了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的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

辛追夫人身份和死因雖然弄明白了,但是她為何會2000年不腐呢?屍體不腐並不是新鮮事,像是古埃及的乾屍也有千年不腐,不過古埃及的乾屍是經過特殊處理,而辛追夫人屬於溼屍型別。

2000年不腐,引起了世界醫學專家的好奇,幾乎每個人都想要研究馬王堆女屍,日本在馬王堆女出土之後,立刻選擇捐贈科研資金,打算參與這次解剖,但我們還是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美國的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治在訪華時也是打算用月球土壤換取一兩根頭髮,經過多次協商,基辛格甚至只想要幾寸頭髮帶回去做研究,但引起我國警覺,被拒絕了。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直播畫面卡頓中斷,嫦娥五號月球著陸器被質疑不如51年前阿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