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根據太陽照射的位置不同,地球上不同地區常年獲得的熱量也不一樣。

人們據此將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熱量帶,五帶反映了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南、北迴歸線之間就是地球上獲得太陽熱量最多的地區,人們將這一地區稱為熱帶。

極圈以內獲得太陽熱量最少。夏至時北極圈以內出現了24小時都是白天的現象,稱為極晝,南極圈以內出現了24小時都是黑夜的現象,稱為極夜。

冬至時,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北極圈到北極點的地區叫北寒帶;南極圈到南極點的地區叫南寒帶。

迴歸線至極圈之間的地區,獲得的熱量比熱帶少,比寒帶多,稱溫帶。北迴歸線到北極圈為北溫帶;南迴歸線到南極圈為南溫帶。

其實,簡單地說,就是太陽照的多的地方熱,照的少的地方冷。這是生活常識,很容易理解。

太陽光熱的差別導致五帶的氣候、植被、動物、景觀等都有所不同,人類的建築、衣著、飲食乃至文化等都或多或少受自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藝術。

赤道、迴歸線、極圈都是人為劃定的,是看不見的假想線。人們為了做個標記,或者是進行科普教育之用,世界上有這些特殊緯線經過的很多國家,會建立一些標誌性建築,讓人彷彿能看到這些特殊緯線一樣,感受到它們真實的存在。

比如,北迴歸線從我國南部穿過,在北迴歸線位置,我國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就分別建立了北迴歸線標誌塔。

分別位於臺灣的嘉義、花蓮,廣東的封開、從化、汕頭,廣西的桂平、武鳴和雲南的墨江、西疇。如果您有機會去這些地方旅遊,不妨去這些地理標誌塔看看,如果叉開雙腳,那可是跨越熱帶和北溫帶啊!

圖片:位於臺灣省嘉義的北迴歸線標誌

別的國家也有這些標誌性建築。比如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北極圈從那裡穿過。在阿拉斯加北極圈附近建有北極圈紀念碑。

又如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的首都基多位於赤道地區,因此建有赤道紀念碑。紀念碑前有條線,腳跨這條線就是腳跨南北半球!

這裡引入一個知識點,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這個大家好理解。

這些都是特殊緯線的紀念碑,經線有嗎?也有。

只不過特殊經線沒有緯線多,以前咱們講過的本初子午線(0度經線)就是特殊經線,位於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那裡建有紀念碑,如果去那兒旅遊,別忘了雙腳跨越本初子午線留個影。但是雙腳跨越0度經線並不是跨越東西半球!

這裡再引入一個知識點,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不是0度和180度經線,而是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

西經20度以東、東經160度以西為東半球,西經20度以西、東經160度以東為西半球。

為什麼以這兩條經線為東西半球分界線,而不是0度和180度呢?

因為0度和180度經線穿越的國家比較多,一些歐洲、非洲、大洋洲國家都位於這兩條經線上,你說它是東半球國家還是西半球國家?那些國際組織一統計資料給多亂。

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穿越的國家少,為了交流和統計方便,國際上就規定以此作為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

1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類果真沒天敵?它差點將人類祖先吃光,如今人類將其後代當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