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滅絕引起新物種的發展是進化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利用人工智慧研究化石證明,這並不完全正確。這是否意味著沒有 "第六次大滅絕 "的危險?人類最後能否生存?
創造性的破壞查爾斯-達爾文的鉅著《物種起源》最後指出他的進化論:"這種生命觀是偉大的。當這個星球一直在迴圈運動的時候,地球上無限的生命形式從一開始就在演化和進化。" 事實上,科學家們現在知道,大多數曾經存在過的物種都已經滅絕了。這種物種的滅絕一般都被新物種的出現所平衡。是的,當然,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嚴重失衡的情況,科學家稱之為 "大滅絕事件"。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種大規模滅絕會導致新的、富有成效的物種進化時期--"進化輻射"。這樣的模式叫做 "創造性破壞"。
古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了幾場最嚴重的、大規模的滅絕事件。
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結束。強烈的冰河時代使海平面下降了100米,摧毀了當時作為主要海洋生物的所有物種的60-70%。然後,冰融化後不久,海洋中就沒有氧氣了。
泥盆紀晚期,是古生代的第四地質時期,始於419.2±320萬年前,結束於358.9±40萬年前。,長期無序的氣候變化再次打擊了淺海的生活,殺死了70%的物種,包括幾乎所有的珊瑚。大約2億5億年前彼爾姆-三疊紀(二疊紀和侏羅紀時期的邊界)最大的-超過95%的物種死亡,包括三葉蟲和巨型昆蟲-與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火山爆發密切相關,這導致了全球變暖的劇烈爆發。三疊紀—侏羅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的邊界),大約2億年前有四分之三的物種消失了,這很可能是由於火山爆發又一次造成的。土地保持清潔,使恐龍得以繁衍。
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時期在今天的印度領土上發生重大火山噴發後,由於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在墨西哥墜落,恐龍和炸藥消失了。哺乳動物利用了這一點,最終人類出現了。
透過觀察化石記錄,科學家得出結論,大規模滅絕事件創造了特別富有成效的物種發展。例如,在恐龍滅絕的情況下,假設開墾了荒地,使哺乳動物得以進化,這最終為人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白堊紀後的“創造性破壞”,我們可能就不會在這裡了。
毀滅有沒有必要?一項質疑達爾文傳統理論的新研究,是從兩位科學家討論一個原始想法開始的。論文的兩位作者,進化生物學家珍妮佛和物理學家/機器學習專家尼古拉斯·古騰堡討論了機器學習是否可以用來視覺化和理解化石的歷史。最終,科學家們開始研究滅絕和進化輻射之間的相關性。他們很快發現,機器學習所揭示的進化模式大多與傳統的解釋不同。結果發現,最具可比性的質量演化輻射和滅絕只是在時間上偶爾相關,駁斥了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觀點。"生態系統是動態的;自然界不必為了新的東西的出現而破壞一些東西,"研究合著者尼古拉斯-古滕伯格博士總結道。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地球並沒有在等待新的滅絕?而所謂的 "第六次大滅絕 "正在發生。
什麼是 "第六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一旦發生,就是目前地球歷史上最重大的物種大滅絕之一。這種正在進行的物種滅絕與現代全新世代相吻合,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它包括許多植物和動物科,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爬行類和節肢動物。在過去的500年裡,近9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了。如今,40%的兩棲類物種和25%的哺乳類物種受到了滅絕的威脅。在過去的100-200年裡,除同種生物外,大多數野生動物物種的數量都急劇下降,原因是人類活動以及人類直接滅絕導致其棲息地的喪失。
由於珊瑚礁和雨林等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物種的生存環境普遍退化,其他地區的生存環境退化程度較低,絕大多數物種的滅絕被認為是沒有記錄的,因為在它們消失之前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或者沒有人發現它們的滅絕。據估計,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基線高出100至1000倍。
2019年IPBES釋出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影響,目前約有100萬種動植物正在消失。
現在是什麼情況?據研究,近幾十年來野生動物的 "生物滅絕 "意味著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滅絕正在進行,而且比之前想象的還要嚴重。科學家們分析了常見和稀有物種,發現地方種群已經消失。他們將這場危機歸咎於人類的人口過剩和過度消費,並警告說,這場危機威脅到人類文明的生存,而可以採取行動的時間卻很短。發表在同行評議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稱,野生動物的大量損失是 "生物破壞",這是對人類文明基礎的 "令人生畏的攻擊"。
研究人員發現,在失去種群的數千個物種中,有三分之一的物種目前不被認為是瀕危物種,而近幾十年來,多達50%的動物個體已經消失。陸生哺乳動物有詳細的資料,近一半的哺乳動物在上個世紀失去了80%的分佈範圍。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的數十億種群已經消失,這讓他們可以說第六次大滅絕的進展已經超過了預期。
對自然和人類的影響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由此造成的生物破壞將帶來嚴重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後果。人類最終將為摧毀我們所知的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群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專家們保證,雖然採取行動阻止下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前景並不十分樂觀。"所有跡象表明,今後20年,生物多樣性將受到更強大的攻擊,這為包括人類生命在內的生命的未來描繪了一幅暗淡的圖景。
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有毒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野生動物正在消亡。但所有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 "人類人口過剩和人口持續增長,以及過度消費,特別是富人的過度消費。"科學家們說,包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保羅-埃利希教授,他1968年出版的《人口炸彈》一書,雖然爭議很大,但卻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
人類會不會淪為大規模滅絕的獵物?普利策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的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認為,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76億、80億,然後是90億的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生活,所有的物種都還存在嗎?或者說,人類是否會因為過度消耗其他生物也想消耗的資源而面臨危險?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從之前的五次大滅絕來看,地球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似乎需要幾百萬年才能達到以前的生物多樣性水平。所以,從現在開始,人類完全有可能永遠不會生活在一個不是處於某種大滅絕恢復狀態,而是大滅絕之中的世界。
隨著許多物種的消亡,我們將無法生存。即使我們能夠生存下來,這就是我們想要生活的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