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一位是建立地質力學,為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地質工作作奠基的信仰級人物。一位是剛正不阿,直言不諱,有實力不避諱的科學院士。一位是科學腳步緊隨其父,不斷要求自己進步,又輔佐丈夫的科學界"花木蘭"。

截至2020年9月,中國能夠達到院士級別的人物也就1662人,而李四光一家3院士,傳奇般的故事,值得我們去瞻仰,值得我們去傳承,更值得我們去借鑑。

青年奮力行

李四光188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鎮農村,少年時期,他的老師就常常教導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這粒科學的種子年少時期就種在了李四光的心裡。

出生在農村的李四光求學之路有些坎坷,農村的教育相對較落後,不能滿足上學的需求,大部分的男孩子在十幾歲時就已經在家裡幫助父母幹體力活了。13歲那年的李四光為了學得一點本領,曾孤身一人離開家鄉,考取了武昌的高等小學,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表現較為突出,一年後被公費派去日本留學。

李四光先後考取了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了"舶用機關",後來又學了採礦專業,再後來又學習了地質專業。這一而再再而三地換專業難道是因為李四光心不夠定嗎?不是的。這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心。

在那個年代,沒有現今的和平年代選擇權多,不是單純由個人的喜好決定,而四光"三級跳"的背後,只因為國家需要。 李四光學成準備回國時外國的教授,老師們極力挽留,給他優厚的待遇,他都拒絕了,後來毅然回國。李四光回國時帶了伽馬儀用來探測鈾礦資源,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他預測到中國在做原子彈,氫彈事業時,鈾資源一定能夠派上用場。

當時中國科研環境極其困難,條件艱苦,李四光毫不放棄,保持樂觀的心態帶領團隊劃範圍,尋找鈾資源。當時的環境不僅貧鈾而且貧油,在勘探鈾的過程中,大慶油田這塊世界級特大油田也土崩瓦解,油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1955年李四光擔任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中國終於摘下了石油落後的帽子,同年,李四光被封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兒緊隨腳步

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在父親身為地質學家榜樣性的影響下,成為了物理學家,在參加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等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林是李四光在北大當教授期間與才女許淑彬結為伴侶所誕生的愛情的結晶。1923年,李林誕生,幼年時期,父親經常給她講科學故事,母親則教她鋼琴。隨著年齡的長大,李林漸漸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她決定為科研而努力。

在上大學時李林在廣西大學機械系讀大學,畢業後的兩年期間擔任工廠中的機械組助理員。在瞭解了機械系基層工作後,李林決定繼續去深造,遂奔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金屬物理專業碩士學位,後又前往劍橋大學讀博,在答辯完畢之際,李林和當初的父親一樣選擇立即回國,為國效力。

回國之後李林從事了放射性高的核事業,在為數不多的女性科研工作中,李林不但表現優秀,而且還起到了帶頭的作用,在進行大量的原子反應堆材料輻照實驗中貢獻巨大,九三社曾評論:"參加第一個"反應堆"實驗,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第一艘核潛艇材料實驗"的優秀女性。

有大格局的人,心懷國家的人總是會隨著祖國的需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應祖國之需,李林開始從事超導科研工作。

1980年,在中國首次製備國際罕見的臨界超導轉變溫度最高的A15相薄膜實驗裡李林參與其中,後來這一實驗獲得了國際一致好評,為科研界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遇見愛情

在劍橋大學唸書期間李林被一位同是華人的鄒承魯吸引住了,本就在異國他鄉,再碰到如此優秀的人,二人不免心生漣漪。

在學校中,二人在各自的學業中都屬於數一數二的人物。李林是物理學家,鄒承魯是生物學家,俗話說"理化生"不分家,在同為理科生的路上,二人有著說不完的話,

聊不完的天,再加上鄒承魯本來的知識淵博,見多識廣,在與李林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莫名的小驚喜,這對於離家很久沒有父母陪伴的李林來說,溫暖極了,鄒承魯既是哥哥,又是老師,更是海外陪伴李林的伴侶。

鄒承魯1923年出生于山東,一路走的可謂是學霸路,從南開中學高中部考到了北大,清華,南開聯組的西南聯大化學系,後又在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公費到英國的劍橋大學留學。也就在那時候,二人情投意合,走到了一起。

相處過程中,鄒承魯屬於那種"剛正不阿斗士","直言科學家","富有激情的愛國者"的人物,這種良好的品質不僅得到了李林的喜歡,更得到了家人們的喜歡。

二人回國後見了雙方的父母,在經過簡單的婚禮儀式後,便各自又投入到工作中。 一年後,他們的女兒出生,鄒承魯的工作相較於李林的工作時間沒有那麼緊,在女兒稍大一點的時候,李林便離開愛人和女兒,重返工作崗位。

核事業本來就是一件艱鉅的工程,在工作的過程中難免有些工作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女性在從事核事業的時候身材會變得走形,頭髮中會出現白髮,在實驗室裡待久了,大部分人還會出現過敏性鼻炎,咽喉炎,心血管等疾病。

在面臨這些副作用的時候,李林說:"只要國家需要我做事情,義不容辭。"一個女人可以離開丈夫,離開女兒,為了國家的需要捨棄小家的幸福,顧足大家的未來,這種女中豪傑的形象是遺傳父親的大格局,更是李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給自己積累的財富。

李林在外付出的日子裡,少不了丈夫在身後的支援,雖然是聚少離多,但二人的感情從來沒有因為距離而變淡,反而因為科學而更加緊密。

科學貢獻

鄒承魯身為七尺男兒,在妻女面前盡顯柔情,照顧家庭,默默付出,其實他在科學上的貢獻也是能和妻子相提並論的。 鄒承魯同樣是博士學位,在獲博士學位後回國貢獻,當時中國的科技界可謂篳路藍縷,說來也巧,彷彿註定了是一家人,鄒承魯在接收到重金留下的過程中,

依舊選擇拒絕,為了國家也迅速回了國。同樣是走幫國路線的鄒承魯參加了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在團隊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後來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成為繼兩彈一星後的重要科研成果。

同時,鄒承魯在著名國際科學雜誌《Nature》中獲得中國科技進步獎。李林作為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的重要成員獲得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稱號。鄒承魯因為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成功也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的稱號。 在中國獲得科學院院士的人本就不多,李四光一家佔了三位,這在國際上是罕見至極的,在中國更是。

遇風波,終見彩虹

李四光去世之後,女兒女婿二人遭受過一段時間的流言蜚語,畢竟一家3位都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在科技界不免遭人妒忌,漸漸地有了一種說法,說鄒承魯靠著岳父的影響力獲得了科學界的最好成就,這種流言把鄒承魯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面對一連串的質疑,妻子李林始終支援在丈夫的身後,她一直在丈夫的身邊,同為科學院的院士,她明白這來之不易的成就是多少次實驗,多少個日日夜夜的付出,在面對這樣的汙衊的時候,心裡多少是有些不舒服的。

有的人面對這種情況會選擇撕破臉討公道,有的人一笑了之,還有一種做法是李林夫婦的做法,他們沒有選擇解釋,沒有選擇對鋪公堂。得到的就要給予,學到的就要教人。夫妻二人選擇用行動證明。與此同時,鄒承魯明知自己處在風口上,還主動提出"科研道德"問題,在耿直中他也堅持著正義。

他們二人建立科學講堂,帶領學生做實驗,培養科學界的後繼人。面對科學實驗研究資金不夠的情況下,他們也曾將自己的錢財拿出來用於科學實驗。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著寬廣的胸襟,也有著為後繼培養人才的信心,無愧於心,鍾愛於國。

科學推動國家的進步,促進人類的發展,從孩童時期我們總被教導著要有科學家的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現在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家3位科學人士的時候除了奉上深深地崇敬,其實,從另一方面,他們也在鞭策著我們前行。

無愧於院士之名,有著真正的院士之心,當看到如今蓬勃發展的科研事業的時候,3位院士的身影總能迴盪在人們的心中。

24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重組病毒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