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關於奈米顆粒治療腫瘤的機制,你還在糾結EPR效應嗎?來看看最新研究中關於奈米顆粒透過主動轉運進入腫瘤細胞的探討——
2016年,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奈米顆粒輸送到腫瘤的效率大多低於1%。如何提高腫瘤內部奈米顆粒的聚集量成為近年來奈米界的重要議題。
近期,BIO Integration最新發表了一篇名為“Understanding of the Entry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into Tumors Determin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Nanomedicine Development” 的述評,從”內皮細胞開口機制和奈米顆粒的主動轉運”為出發點,探討了奈米醫學領域該如何透過深入瞭解奈米顆粒進入細胞的機制,從而更好、更快地開展奈米醫學在實體腫瘤治療中的研究及應用。
評論原文:Sindhwani S, Syed AM, Ngai J, Kingston BR, Maiorino L, et al. The entry of nanoparticles into solid tumours. Nat Mater 2020;19:566-75. [PMID: 31932672 DOI: 10.1038/s41563-019-0566-2]
作者另外還舉了一個2019年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的例子,提出目前擺在奈米醫學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奈米治療療效提升與降低副作用的平衡?理想的方法是靶向治療,如奈米顆粒包埋化療藥物,在全身注射後,可有效且特異性靶向腫瘤細胞。
作者還提出,雖然評論原文對金奈米顆粒進入腫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事實上奈米載體有多種形式,包括高分子量聚合物奈米顆粒、脂質體、病毒樣顆粒、氧化鐵奈米顆粒和水基奈米凝膠等。但其他奈米載體的進入機制尚不清楚,如其他的奈米顆粒也透過內皮開口進入腫瘤嗎?為什麼奈米顆粒從內皮細胞一端進入後從另一端釋放,而不是相鄰釋放或保留在內皮細胞中?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
【“提綱挈領”】
只有深入瞭解奈米顆粒的作用機制或作用模式,才能設計出更好的奈米顆粒,實現有效的臨床轉化。
關於 BIO Integration
BIO Integration是一本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的綜合學術期刊,由廣州醫科大學陳智毅教授和浙江大學黃品同教授擔任共同主編。BIO Integration與Compuscript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嚴格遵守雙向匿名同行評議制度,旨在搭建一個高層次醫、工、理學術交流平臺,報道國內外生物醫學領域具有突破性進展的研究成果、綜述和觀點,促進生命科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生物醫藥及科技產業等相關領域工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使不同學科思維在這個多學科交融的舞臺上互為啟迪,推動知識創新,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發展,實現臨床轉化,帶動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