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科技的進步推動人類不斷地挑戰新的疆域,月球是迄今為止人類探索最多、瞭解最深的地外天體,未來也是可能最先被開發殖民的星球。
縱觀月球探索的歷史,如今的這次探索熱,應該算是人類探月的第二次高潮。上世紀美蘇在航天領域角力,不約而同地把月球探索作為主要的決勝場,最終美國以多次成功登月而勝利告終。太空探索領域的競爭,是人才、科技創新、資金和大規模組織管理能力等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
探月競爭的勝利,不僅讓美國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而且培養了大批人才,獲得了大量科技創新成果,據稱這些成果至今仍舊能不斷被產業化開發,釋放出經濟紅利。並且,登月成功也一舉奠定了美國後來幾十年中,在太空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種影響力延續到現在。
進入21世紀,世界各主要航天國家依靠國家力量,紛紛制訂出了本國的探月計劃,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專案,從月球探測衛星、繞月空間站、月球車、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等一系列方案。部分國家從法律、經濟層面採取措施,為開發月球資源鋪路,積極引導商業力量探索開發月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啟動的從商業企業手中購買月球土壤(lunar soil)的計劃,也許會帶來月球開發甚至地外星球探索模式革命性的變化。
將來,只要擁有需求和意願,任何國家、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從商業企業購買月壤。當然,隨著人類地外探索能力的進步和活動範圍的持續擴大,能購買的不僅僅是月壤,還有可能是火星土壤,水星土壤和外星礦產等等。
2019年以來,人類的探月活動取得了不俗的進展,出現了諸多亮點。以色列的“創世紀”號,是全球第一個私人航天器執行探月任務;“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人類在月球表面首次成功地培育出第一片綠葉;而且不久之後,中國的“嫦娥五號”從月面採集2公斤樣品回到地球(編按:“ 嫦娥五號”已於本月17日凌晨返回著陸)。這是距離上次取樣之後幾十年以來,人類再次從月球表面取樣迴歸。
與上一次的探月熱相比較,如今再次興起的新一輪探月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探月活動仍然是經濟和科技大國的專屬領域。細數目前為止向月球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和組織,美俄是傳統的航天強國,後來加入的日本、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中國、印度和以色列等,都是經濟科技發達國家或新興經濟體。
因此,經濟和科技實力是支撐太空探索活動最基本的要素,與發射地球衛星不同,目前近70個國家擁有自己的衛星,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能夠開展月球探索的國家也屈指可數。畢竟現階段的探月活動仍處在科學探索階段,距離產生經濟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探月計劃實施任重道遠。不論是歐洲先前提出的月球村計劃,還是最近NASA提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都是人類宏大的月球探索開發專案,建設週期長,耗資巨大;而且單一國家實施起來困難重重,風險極高,尋求國際合作是專案成功的必要條件。即便如此,政府更迭、政治動盪、經濟波動等因素,都會給計劃實施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三是探月專案國際合作大勢所趨,私人企業漸露頭角。歐洲的月球村發展路線圖,是一個開放的探月和月球開發計劃,尋求廣泛的國際合作。阿爾忒彌斯計劃是美國繼國際空間站建設之後,所啟動的又一個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參與的重大太空探索專案,計劃載人登月、建設環月空間站和月球基地等。俄羅斯、中國、印度和日本雖然沒有提出類似於美國和歐洲如此宏大的計劃,但從技術、時間和資金角度來說,把探月計劃做成一個國際專案是理性的選擇。
無論是以色列非營利太空登陸組織SpaceIL,集資1億美元研發的“廉價版”月球登陸器“創世紀”號,還是SpaceX公司推出的環月旅遊專案和私人企業月球採礦方案,以及最近NASA推動的從商業企業手裡購買月壤計劃等,這些都是私人初創企業,開始涉足月球探索和開發領域的例證。相信潛在的經濟利益,將驅動更多的商業公司加入月球開發的行列。
月球探測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尤其是實現月球長期開發和利用,更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共同的目標。但從短期來看,探月仍然是經濟和科技大國的“領地”,商業太空初創企業和新的商業模式,也許將來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