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什麼是細胞外小泡(EVs)?相信許多讀者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2020年12月22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Stephanie Jung、Karolin Fiona Kirsten Jacobs等科學家提出:從血漿源性細胞外囊泡中高效、重複地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下圖: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

乙肝開發新藥新線索,德國科學家開發,從EV樣本完全去除HBV

本研究人員介紹,細胞外小泡(EVs)是病毒感染中新興的基本角色,其透過穿梭病毒成分、介導免疫反應和可能的病毒傳播。然而,在以可靠有效的方式,如使用淨化電動汽車和清除汙染病毒顆粒方向研究存在許多障礙,這些障礙阻礙了這種方法針對臨床和診斷治療方案的潛力。由於EVs和病毒離子在大小、密度、膜組成以及生物發生方式上的相似性,目前還沒有從EV製劑中,去除病毒的標準化方法。

因此,對EVs病毒學研究需要可靠有效的方法來淨化EVs,去除汙染抗體和病毒顆粒。簡單來講,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德國加興慕尼黑技術大學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等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從乙肝病毒血漿中分離純化的EV方案,該方案結合了大小排異色譜和親和純化。純化以後的EV樣品,不含有病毒顆粒、HBV表面抗原、HBV核心抗原、抗體和感染性物質。

在經過純化後,病毒基因組汙染也減少了。透過使用合適的抗體和大小引數,這種方法有可能應用於其他病毒樣品中純化EVs。再簡單一些講,德國科學家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介紹:我們建立了一個快速、可重複和穩健的方法去除乙肝病毒製劑。它的研發未來,是從臨床樣本中純化EVs的意義,因為這種方法有助於揭示EVs在病毒感染中,潛在機制以及診斷和預後潛力。

細胞外小泡(EVs)是什麼?

它是活細胞主動釋放的膜性顆粒的總稱。這一異質組成,是由不同生物發生方式和大小不同成員所組成,包括多囊體衍生的外體小體(40–100 nm)、質膜上萌生的微泡(50 nm–1μm)和較大的凋亡小體。EVs透過選擇性地,在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之間穿梭的訊號分子(比如:核酸、蛋白質和細胞因子),實現細胞之間的通訊。

在一些已經出版的報道中,都曾介紹了EV介導的病毒成分轉移。這種轉移,主要透過啟用和抑制對感染的免疫而產生促和抗病毒效果。EV甚至還被提議,封裝整個病毒和病毒基因組(特洛伊外體),從而有助於保護病毒顆粒不受到抗體影響,並協助病毒傳播。那麼,EV介導的感染性轉移代表了什麼呢?實際上,EV介導的感染性病毒轉移,可能會繞過抗體反應,惡化臨床結果,降低疫苗接種效果等(觀點來自: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本研究人員認為,需要進一步地研究確定電動汽車對病毒感染的影響。德國研究人員介紹,我們開發了一種從EV樣本中,完全去除HBV的綜合方法。所得到的EV樣本,完全沒有病毒大小的顆粒、病毒表面抗原、病毒核心抗原、抗體汙染和感染潛能。雖然,聯合純化步驟後的產率較低,但我們估計該方案可以擴大規模,以獲得足夠的EVs用於功能研究。

這是一項有趣的新線索,屬於EV製備方向,該方向研究的意義是,對EV介導的病毒感染效應的深入探索,可能會導致針對各種疾病的新診斷程式或新療法的發現(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德國加興慕尼黑技術大學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德國加興慕尼黑工業大學化學系巴伐利亞核磁共振中心、德國哥廷根IBA GmbH、德國加興慕尼黑合作網站德國感染研究中心(DZIF)等研究人員共同在2020年12月22日發表)。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思想的起源3:工具的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