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侵刪
人一到25歲後,就會明顯感覺到學習能力、記憶力等等,都大不如少年時期。而現在社會競爭如此之大,讓不少上進的人很煩惱。自己無非想參加工作後,再多學一些技能或者學點興趣愛好,可學起來進度慢又老記不住。那麼有沒有一種生物手段,讓成年人的學習能力,重新回到少年時期?
這個還真有!
腦科學們發現了幾種物質,可以重新開啟大腦神經元的可塑性,比如說乙醯膽鹼、硫痠軟骨素蛋白聚糖,甚至用來治療老年痴呆的多奈哌齊,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啟用大腦。
大腦的可塑性在腦科學家的眼中,所謂人的學習能力,就是透過外界刺激,讓大腦中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產生穩定連線的能力,這種能力也被稱為大腦的可塑性。
人類的孩童時期,大腦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尤其是在6~8歲以前,作為人的基本能力都會成形,大腦的可塑性就會穩定下來。比如,聽力、視力、說話、身體協調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6~8以前,都沒有接觸任何語言,那麼他這一輩子肯定會發展成語言障礙,即便他的大腦和發聲器官都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大腦負責語言的區域,在6~8歲以後可塑性就會下降,再無法構建出穩定的神經元連線。
如果你細心觀察,那些先天聽力障礙的孩子,由於無法聽見語言,即使長大醫治正常後,他也不會說話。所以但凡先天是聾,八歲前沒治好,他必定會是個啞巴。
視覺功能也是如此。
美國黑人小女孩賽娜,在很小的時候右眼患上白內障。由於出生在貧困家庭,賽娜從生下來開始,就從未做個任何眼睛的體檢。而賽娜年齡又太小,她也不知道雙眼同時看到東西是什麼感覺,所以其中一隻眼睛看不到也根本就沒法察覺,她的父母也很難察覺,因為賽娜的另一隻眼睛至少還有視覺,從外在表現上看,不太像盲人的狀態。
在賽娜九歲的時候,學校體檢,才發現賽娜右眼是失明的。她透過手術治好白內障,但是很不幸,白內障是可以根除的,但是這個孩子的眼睛依然會永久失明,原因就是錯過了視覺的可塑期。
視覺可塑期從出生開始到8歲左右結束,在這8年的時間裡,無時無刻視神經都接受到光子的刺激,然後大腦中其他的神經元對加工後的資訊作迴應,不斷地跟視覺神經打配合,不斷地打磨,才能讓孩子今後做到指哪看哪,或者是看到了異常的視覺影象,把注意力集中過去。這些能力都是基礎得不能再基礎了,但是都是在這個可塑期裡形成的。
從人類8歲後,大腦的可塑性就會逐年下降,到25歲下降會加速,直到40歲後就會趨於平緩。多年以來,腦科學家們一直以為,這種大腦的規律是一成不變的,直到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可以調控可塑性的訊號分子,比如說 γ-氨基丁酸。
調控可塑性的訊號分子大腦調控可塑性的訊號分子,也被稱為GABA。簡單來說,它的作用就是壓制神經元的活力,讓它們安靜下來。
嬰兒時期大腦的GABA是十分稀少的,這個時期大腦內的每一個神經元都像擰緊的發條一樣,活潑亂跳的。
到兒童時期,大腦中的GABA分泌量會有所增加,因為這個時候神經元不能再像瘋子一樣亂蹦了,大腦想要正確的發出指令,需要被抑制住的神經元只有透過特定的刺激才能啟用。
隨著人類年齡的增加,大腦中的GABA也會逐年增加。對於這一系列發現,可把科學家們樂壞了。
有人就大膽設想,如果能夠人為操控GABA的分泌,那麼是不是可以提高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呢?於是就有科學家做了這麼試驗。
科學家先是透過修改小白鼠合成 GABA 的基因,讓小白鼠即使成年了,也保持著幼兒時期的神經元活力。然後又在這隻小白鼠身體裡注射了苯二氮卓,這是一種增強 GABA 的物質,小老鼠大腦的可塑性又回到正常的成年水平。
在後續的研究當中,又發現乙醯膽鹼、硫痠軟骨素蛋白聚糖、用來治療老年痴呆的多奈哌齊等化學物質,可以完美抑制大腦分泌GABA。
實驗資料證明,確實可以人為操作電腦的可塑性。不過主流科學界,漸漸出現一些質疑的聲音。
人為操控大腦可塑性的質疑不少科學家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提出質疑:
“哺乳類動物在自然界的生存,大多強烈依賴智力,對於這類生物不是能學的東西越多越好嗎?可偏偏這類生物在它們生命的早期,就將大腦的可塑性降低,封住自己的學習能力,而且沒有一個種類是例外。”
所以隱隱地,科學家們猜,如果真的哪天冒失地把高可塑性重新開啟了,人可能會遇到更大的問題。
也有科學家發現,從很多患了神經分裂症跟其他神經疾病的患者大腦解剖中可以測量到,他們大腦中GABA都遠低於正常人。
如果真的有一天,人類解開大腦的所有秘密,透過生物醫學手段,重構大腦的學習能力,那麼人類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