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如果說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了水,那麼基因就構成了我們的存在。不過,基因能夠決定一切嗎?Shutterstock 友情供圖

(文/Kenneth Weiss,Anne Buchanan)DNA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象徵,它傳達了一個有力的概念,即從科學的角度,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可以歸結為一串明確的決定性程式碼。到哪裡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賓利汽車公司稱讚自己的員工說:“勤奮刻在我們的DNA裡。”足球明星貝克漢姆說:“足球寫在英格蘭的DNA裡。”舊金山金門大橋的收費員說:“我們的DNA就蘊含在這座大橋中。”

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話並不能當真,但我們能明白其中的寓意。這些話不光反映我們所思,亦影響我們所想。就連生物學家也難免犯錯,常常把基因所不能之事硬套在它們頭上。DNA之所以成為一種象徵,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深信基因是一種一清二楚的東西,它可以解釋一個人的內在本質,這種本質從我們被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固定了,並且可以被預測出來。如果說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了水,那麼基因就構成了我們的存在。

我們被這樣的說法團團包圍。每週的新聞故事都宣稱找到了決定這樣或那樣性狀的基因。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基因測試和血統測定市場欣欣向榮,因為顧客相信他們的基因中所蘊含的東西,比他們的先輩或者家庭故事中的更多。顧客們也想知道他們是否註定要遭受某種疾病的困擾,他們認為這些就寫在他們的基因中。精子銀行建議準父母要考慮捐獻者的習慣、語言、喜好的食物和受教育程度,彷彿這些都寫在捐獻者的精子中一樣。

基因於我們,到底是什麼?

但事實並不像想的那樣,看看現實世界就會發現,並不是我們身上的每一樣東西都可以還原為基因。確實,把人身上種種的因果關係簡單地歸結為基因作用的想法,在很多方面已經跟不上時代。即使是沒什麼生物知識的人,也知道基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一些複雜的性狀,例如人都會患的疾病,就是多個基因相互作用或與環境互作的結果。要預測疾病,不但是要檢測基因型(就是所遺傳到的特定的DNA序列),還要預測未來的環境(吃什麼、喝什麼、呼吸什麼、服什麼藥物,等等)。這一點無論是測序公司還是“專家”都做不到。

因為環境變化多端,而基因組又獨一無二,對某個特定的遺傳性狀或疾病的幾個實驗,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測序公司所估計的疾病風險只是遺傳機率,而非確定結果。對於基於行為學性狀來選擇精子捐獻者也是同樣道理——任何遺傳因素都有可能在捐獻者的飲食或者能否上得起大學這樣的文化或環境因素面前顯得無力。

公司和民族都有自己DNA,這種說法以及DNA具有明確的決定性作用的信念,或許能使人更易於理解這種比喻所要表達的因果關係。不過,這就如同用現代科學上“基因”的概念,來替代宗教上“靈魂”的概念,是頗具誤導性的。這種方式傾向於賦予其一種固有的形而上的本質,如同加爾文主義的預定論(譯者注:一種天主教學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這把原本複雜的現象過於簡單化了(如同教條式的信仰)。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樣的結果。

既然基因是生命最基本的決定性元素,似乎只要對基因瞭解得夠多,我們就能預測關於自己的每一件事,包括健康、行為,還有思想。但其實這是做不到的,至少現在還不能。Shutterstock 友情供圖。

基因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基因能告訴我們關於人類自身的重要資訊。你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基於你的基因型,你有15%的可能性罹患心臟病。這是一種風險、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一種必然。可能性並不等於“原因”,兩者的意思完全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拋硬幣決定誰買單的時候,可以說拇指是硬幣拋起來的原因,但我們關心的是實際的結果,即是正還是反的可能性。

但可能性對我們又意味著什麼?拋一次硬幣,正反的可能性是五五開,這不難理解。但要拋多次硬幣呢?透過一個人的基因型預測未來的疾病風險,就如同預測拋多次硬幣的結果一樣。每個人都有數百個包含著與疾病發病率有關的獨特變異的基因,每一個變異起什麼作用,也像拋硬幣一樣決定“疾病”或是“健康”?——這真的是個問題嗎?

預測疾病不像是拋硬幣,僅僅只有正反那麼簡單(如果硬幣重量勻稱,那麼正反兩面的機率相同);疾病預測是透過已知的資訊,推斷或猜測與每個人的基因變異相關的疾病風險,每個基因所代表的患病風險不同。當談到基於從一個人的基因中所能預測的內容做出重大人生決定的時候,可能性又有幾何?就算是一枚正面機率偏大嚴重的硬幣,也還是有可能丟擲反面。一個人可能帶有糖尿病的遺傳風險,但並不會真的發病。並且就算是疾病的風險決定無疑,人的感知也很容易將風險誇大。如果某個疾病在人群中的風險有2%,就算根據你的基因型,患病機率大到25%,其實你患病的實際機率也只是變成了2.5%。

到此,我們考慮的都是基因對純粹的生理性狀的影響。那麼,基因對行為乃至意識和自由意志等終極問題這般的非生理性狀,影響又如何呢?“基因”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取代了“靈魂”的象徵地位。我們的感受、思維和行為到底有多少是在我們被孕育的那一刻就決定了的,這些東西能像電腦程式一樣從我們的基因組中讀取出來嗎?

人在多大程度上擁有自由意志,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對很多宗教而言,這同我們能否為自己的德行負責有關。科學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能量和將這兩者聯絡起來的作用力所構成的世界。既然基因是生命最基本的決定性元素,似乎只要對基因瞭解得夠多,我們就能預測關於自己的每一件事,包括健康、行為,還有思想。而“靈魂”則有神秘主義意味,認為某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能夠影響我們是誰、做了什麼事情。不過,如果基因預測如此的複雜且不可靠,為何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受基因宿命論束縛這麼嚴重?要是基因不但能用以解釋生理性狀,也能說明像自由意志這樣的抽象性狀呢?

23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即將進入新的一年,地球的傷是否痊癒,2021年又會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