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地球都會自轉一週,讓地球上的生命經歷白天和黑夜,看到日出和日落。
地球誕生之初,就定義了自轉?太陽系誕生在一片星雲之中,太陽在星雲的中心形成,周圍環繞著大量的氣體和塵埃。
在這片星雲中,塵埃聚整合岩石,岩石聚整合小行星,逐漸形成太陽系最初的行星碎片,這些太空岩石互相碰撞、融合,逐漸形成小型的行星。
在碰撞過程中,行星獲得了旋轉的動力,由於太陽周圍的塵埃盤按照自西向東的規律旋轉,絕大多數的行星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東向西旋轉的動力。
那麼為什麼太陽的塵埃盤會率先轉動呢?
在太陽形成後,絕大多數的氣體都被太陽吞噬,其餘的塵埃,則同時受到周圍物體的引力和太陽的引力,這些塵埃向太陽靠近的同時,還會受到其他引力影響向其他方向移動,進而產生了旋轉的傾向。
隨著物質的速度越來越快,就形成了不同規則的旋轉,而在旋轉過程中,塵埃和氣體分子不斷碰撞,最終形成了固定的旋轉規律。
金星的自轉方向為何與地球相反?在太陽系中,並非所有的天體都像地球一樣,金星的自轉方向就和地球完全相反,天王星幾乎是躺著自轉。
由於科學家並不清楚這些行星是如何誕生的,因此也很難對其進行解釋,但是很多科學家認為,這些特殊的行星,一般都在形成之初,受到了非常劇烈的撞擊。
撞擊金星的天體,可能讓金星直接翻了一圈,從而自轉方向也出現了逆轉;而撞擊天王星的天體,讓天王星直接偏移了90°,因此看起來像是躺著自轉。
這種猜測也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在距今38億年前,太陽系遭受了大量小行星的襲擊,行星幾乎都受到了撞擊,而地球上水和生命,或許就是透過這些小行星帶到地表。
而地球也因為受到撞擊,星球出現了偏移,軌道也產生了變化,而月球或許就是撞擊地球的一顆小行星。
旋轉,是宇宙的基本運動:無論是在太陽系還是其他星系,無論是行星還是星系,宇宙中的一切幾乎都在旋轉。
地球繞著太陽旋轉,太陽系繞著銀河系旋轉,大約需要2.3億年時間,太陽系才能圍繞銀河系完成一圈自己的軌道。
而在宇宙中,越是密集的天體,旋轉速度越快,脈衝星可以每秒旋轉數百次,目前最高記錄是2006年發現的脈衝星——每秒旋轉716次。
而黑洞可以旋轉更快,正常黑洞每秒可以選擇900-1200次。
地球的自轉也並非勻速,根據科學家的記錄,地球自轉在100年時間裡緩慢減速,目前自轉一週的時間增加了1.78毫秒。
很多科學家認為,或許是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減速了地球自轉,因為現在的火箭發射,基本都會藉助地球自轉速度,並且給地球一個反向的力——力是相互的,或許火箭發射越頻繁,地球自轉速度就會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