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儀
可是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在84歲高齡的年紀,為祖國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晶片,有了這種晶片以後,我國將不再受國際市場的晶片限制,這便是擁有了自主晶片的益處。而這位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便是黃令儀,中科院院士,原名廖文蒂老人家。
在求學之路上與微電子結緣1936年,黃令儀出生於廣西南寧市。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所以黃令儀是在抗日戰爭的環境中長大的,戰爭的殘酷和弱國無外交的思想在黃令儀的腦海中深深的紮根。
黃令儀的父親是當時廣西博物館的館長,而黃令儀的母親則是研究所的前輩。在這樣的家庭中,黃令儀的學習可謂是十分的努力和刻苦。這不僅因為是父母的囑託,同時也因為黃令儀要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
1958年,黃令儀從華中工學院畢業,即現在的中華理工大學。畢業之後隨即被母校派往清華大學進修半導體專業。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周總理為發展我國的科學事業提出了科學興國的指示。正是懷揣著科技興國的理想,黃令儀前往清華大學進修半導體專業。
學習科技可不是件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黃令儀卻十分努力,學了兩年的時間就掌握了半導體的專業知識。
1960年,黃令儀學成之後返回了家鄉,她又回到了學校,在學校和眾多同事和同學的幫助下創辦了半導體專業和實驗室。正式實驗研究了兩年後,黃令儀受邀加入了中科院計算機所,從此開始投入到科研事業的研究中。
在隨後的時間裡,黃令儀從事二極體、三極體以及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研究,直到中國自主研發第一枚CPU晶片成功。
回顧這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黃令儀曾說:"最不後悔的事情就是投身於晶片的研究中。"。而這一點也正好是黃令儀的理想,科技興國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屢次被阻的研究事業和風裡雨裡的奮鬥1960年黃令儀學成返校,之後便在母校創辦半導體專業。因為這個專業只有黃令儀專業,所以都是她自己整理講授半導體課程所需要的器件和課程資料;同時還帶著一批年輕的教職工風風火火地建立實驗室,什麼都要他們親自動手的情況下,研製出了半導體二極體。
好景不長,十年動盪期間,許多的科研專案都被中止。一直到局勢不再動盪後,中國的工業化再次被掀起熱潮,這也是半導體的研究第一次被阻。
1965年8月,中科院召開了大會併成立了計算機所二部,亦稱為"156",專門從事微型計算機的研究工作。黃令儀則被任命負責研究外延中功率開關的三極體,回憶起這段日子她感慨萬千,因為當的任務難度太大了。
特別是初期做P-N的實驗研究時,結果總是低壓擊穿,飽和降壓總是下不來。導致所有的成員都是三班倒的上班,熬過了很多個不眠之夜後,才讓中功率管的質量和數量上都達到了標準。
而此時的微型計算機的研究進展也非常快,在1966年的8月便研製成功了。
那時起的中國處於一個獨立無援的狀態,雖然外國封鎖厲害,很難找的到資料,但是黃令儀以及科研工作者們靠著一點點的摸索不斷累積經驗,靠著頑強拼搏,終於完成了第一次研究任務。
1984年末,研究第二次被阻。那時的計算機研究所一切都已經成型,但卻面臨著解散的形勢。
科技處的人來詢問要不要進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研究,黃令儀立即回答:"如果不進行大規模積體電路以及晶片的研究,那今後做計算機的設計,就只知道用別人的晶片,裡面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這樣,又怎麼能設計一臺好的計算機呢?"
但當時對方卻有些難色的說,因為經費緊張,大概拿不出錢來進行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研究。黃令儀聽出了對方話裡的意思,轉身走出門口後便失聲痛哭出來。
要知道,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研究就此終結的話,那CPU晶片的研究也就要被迫終結,黃令儀以及研究所的所有人員嘔心瀝血十幾年的研究室就這樣結束了,計算機將要走向一個"無芯"的未來。
無奈之下,黃令儀把最後一個同事安排好工作崗位之後,便進入到微電子中心工作。
87年3月,計算機研究所正式撤銷了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研究,結束了那一段令黃令儀無法忘懷的歷史。
在中科院艱苦研究的日子裡,黃令儀還是沒有放棄科研的專案,當時她接到過一個專案後,就跟領導保證說:"我們不要經費,只要專案,按時交賬,如何?"領導為黃令儀舉動十分感動,於是就給了黃令儀三萬元的經費,黃令儀正式開始了CAD的研究。
後來,在研究中發生一個小故事,讓黃令儀決心為祖國造出高效能的·CPU晶片為國爭光,洗刷恥辱。
1989年,黃令儀被派往美國的一家公司進行合作,1989年11月加州拉斯維加斯一個國際晶片的展覽會,黃令儀和同事在哪裡參觀了一週,成千上萬的攤位幾乎都跑過了,但是就是找不到一個我國的攤位。
好不容易在擁擠的人群找到了幾個中國人,黃令儀馬上跑過去問,你們是不是來參展的,但對方只是來參觀的。
黃令儀心頭一震,看著琳琅滿目的晶片,沒有一家是我們國家的,這讓一個晶片研究者怎麼不受打擊。在這次之後黃令儀決心造出一塊高水平的晶片來參展,洗涮我國的恥辱,振興祖國。
激情再燃,加入龍芯研究1990年,黃令儀回國後,便開始潛心鑽研大型積體電路,以及各種積體電路的設計方法;從剛剛開始的建立版相簿,到時序庫的開始,再到寄生引數對效能的影響,以及時鐘樹的生成,以及全域性規劃和時序驅動佈線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為我國的晶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後還和黃令儀的愛人晉紅、龍芯骨幹楊旭和鍾石強在桂林找到了黃令儀,黃令儀十分的感動,隨即答應繼續進行龍芯的研究。
就這樣歲月遷移,我國的CPU龍芯晶片也終於完成,84歲的黃令儀也見證並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