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國共進行航天發射39次,成功35次,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更廣闊的宇宙深處。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對準星空的時候,還是不得不回頭問一句,人類對自己生活的星球真的足夠了解了嗎?

1984年,哈佛大學的研究員亞當·其文斯基在將蒐集自全球的地震震波資料彙總到一張全球地圖上的時候,發現在地球深處,地殼的兩側有兩個巨大的熱斑,其面積接近一個大陸。其中一個位於非洲內部,另一個則位於太平洋下方。當地震震波傳導到這兩塊熱斑的時候,震波的傳播速度會明顯變慢,也就是說這兩個結構的溫度比周圍其他結構的溫度都明顯要高。因此,科學家們將它們命名為大型低剪下速度省。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兩個大型低剪下速度省能夠透過其超高的溫度、巨大的體量以及特殊的位置與結構影響地殼的運動以及其他許多的地質活動,甚至有可能跟曾經發生過的生物大滅絕有關。

那麼這兩個巨大的地內結構事如何形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許多科學家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做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一切還得從億萬年前月球的形成說起。哈弗大學曾經的地質學教授戴利提出過月球形成的“撞擊說”。

他認為,大概在45億年以前,一顆名叫“忒伊亞”的行星撞擊了遠古的地球,劇烈的撞擊使得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質脫離了地球,而這些物質在脫離地球之後,在宇宙中重新凝聚成形,最終形成了月球。而行星“忒伊亞”的一部分殘骸則透過撞擊和當時的遠古地球融為了一體,形成了今天的地球。

1969年至1972年,美國透過阿波羅計劃成功將宇航員送上了月球並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人們透過對帶回月壤的分析,發現月球岩石的成分和地球完全一致,證實了“撞擊說”確實是正確的。

而那兩個“大型低剪下速度省”,與周圍的地質結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明明處於同於同一地層溫度卻比周圍的結構高出很多,因此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原本就不屬於地球,而是當時忒伊亞撞擊之後留在地球深處的殘骸,因此才會與同一地層的其他結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

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說,其真實性還有待考究。我們期待科學家的研究終有一天能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

(長期徵稿:天文科普文章)

2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更多“戴森球”現身?目前已達21個,科學無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