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No.1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cademia

【關於多學科融合】

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研究突破,往往發生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之間。跨學科整合打破了單一學科發展中的思想禁錮,產生了科學創新,為科研及其成果的臨床應用、進而解決重大臨床問題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BIOI相關好文推薦

[1] 新時代學術創新與發展的原動力 —— 論跨學科融合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Phei Er Saw, Shanping Jiang

DOI: 10.15212/bioi-2020-0005

內容簡介

從學科融合的“百家爭鳴”,到多學科融合應對全球化新冠肺炎危機,以及作為一名研究者該如何理性對待多學科融合的發展趨勢?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術界還缺少什麼?

BIO Integration 的執行主編Phei Er Saw教授,連同衝在新冠肺炎救治第一線的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江山平主任發文,在BIOI刊登的這篇文章中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科學問題是複雜的,而且往往是跨學科的,這意味著不同領域的專家之間的深入合作是至關重要的。跨學科研究是社會發展、創新和在解決問題上獲得更廣闊視角的本質。跨學科整合的使命正是打破障礙,重新定位見解,推進學術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2]骨生物學進展:生物活性因子(BFs)-印跡支架載體促進骨癒合

Peng-Peng Xue, Jian-dong Yuan, Qing Yao, Ying-Zheng Zhao and He-Lin Xu

DOI: 10.15212/bioi-2020-0010

內容簡介

作為一種多學科融合交叉的新興生物工程技術,骨組織修復工程為骨缺損的臨床修復開拓了新的研究應用領域。骨創傷癒合是一個由炎症、血管生成、骨痂形成、骨重建等多步驟綜合作用的過程。包括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在內的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參與了骨創傷癒合的調控,一些外源性生物活性因子如骨形態發生蛋白等被證實有助於促進骨癒合。 來自溫州醫科大學材料製劑與再生醫學中心的徐荷林和趙應徵教授等,為大家介紹了生物活性因子在骨組織修復工程中是如何與生物材料結合發揮作用,列舉了生物活性因子在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並著重分析採用生物活性因子印跡支架載體用於提高生物活性因子穩定性的策略和挑戰。

[3] 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生產人參皂苷的研究進展

Almando Geraldi

DOI: 10.15212/bioi-2020-0007

內容簡介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Airlangga大學的Almando Geraldi博士以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生產人參皂苷的案例,為讀者介紹瞭如何將微生物學與醫藥領域進行融合交叉,解決醫藥領域的現實問題。 人參皂苷類藥物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在腫瘤治療、降糖、神經保護、免疫調節和抗炎治療等醫藥領域發揮廣闊的應用價值。在各種人參皂苷的生產方法中,微生物及其酶的利用被認為是一種特異性強、安全、環保的絕佳方法。本文綜述了幾種人參皂苷生產策略(利用微生物和重組微生物酶將人參皂苷主要成分轉化為人參皂苷),介紹了在酵母細胞工廠中構建合成人參皂苷的生產途徑,並對利用這些方法生產人參皂苷面臨的挑戰和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展望。

[4] BIOI最新上新:帕金森病的自動分期識別

Vered Aharonson, Nabeel Seedat, Simon Israeli-Korn, Sharon Hassin-Baer, Michiel Postema and Gilad Yahalom

DOI: 10.15212/bioi-2020-0006

內容簡介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見的中樞神經慢性退行性疾病,其治療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參與,強調個體化策略,需要透過對帕金森病的發展階段進行合理的分期,並根據分期給予恰當的綜合性治療方案。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南非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VeredAharonson等報道了關於帕金森病自動分期識別的原創性研究,探討透過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步行感測器方法進行帕金森病分期識別的可行性。這種自動化的方法還可定期更新病人的狀態,並提供病情惡化的警告,為帕金森患者的隨訪診治中提供一種快速、省力的病情評估方法。

[5] BIOI最新速遞:利用三維培養多能幹細胞源性的心房肌細胞構建房性心律失常的體外模型

Yuexin Yu, KokLeng Tan, Bakiah Shaharuddin, Zhikun Guo and Jun Jie Tan

DOI: 10.15212/bioi-2020-0011

內容簡介

來自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Jun Jie Tan等研究人員為讀者評述介紹了一篇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該研究融合了幹細胞生物學、重程式設計技術和組織工程學等多學科,採用多能幹細胞源性心房肌細胞來構建心房心律失常體外模型,為個別患者量身定製最有效和安全的藥理學方案,有望應用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發過程。

[6]【BIOI 強烈推薦】超聲如何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實現跨學科整合

Pintong Huang

DOI: 10.15212/bioi-2020-0036

內容簡介

超聲如何在醫學和生物學領域實現跨學科整合?BIO Integration的黃品同主編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超快超準”是超聲成像的重要追求——一方面,透過超快成像技術,可以以遠高於傳統聚焦超聲成像的幀率,實現超聲資料採集和成像;另一方面,利用新型壓電材料突破聲學成像的衍射極限,將超聲成像的超解析度提高几個數量級,大大開拓了超聲成像的應用範圍。而與光動力治療平行發展的“聲動力療法”也已經成為體內實體瘤微創治療的一個理想選擇。

[7]【BIOI最新速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夢和廣州大學張武團隊:微流控技術在血液流變學中的應用(模型研究)

Meng Zhang, Wu Zhang, Zihuang Wang and Weiqian Chen

DOI: 10.15212/bioi-2020-0029

內容簡介

血管中血液流動的狀態對於研究心律不齊、冠狀動脈疾病、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理是至關重要的。在基礎研究工作中,目前利用微流體控制裝置對血管流動特徵具有廣泛的研究,但模型中多數假定介質為牛頓流體。在這項研究中,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張夢和廣州大學的張武團隊提出了基於粘彈性流體在微通道中的實驗模型,以此研究瞭解血管內血液流動特徵。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狼終於來了:中科院公佈SCI期刊預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