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這個滿是追星的時代,我們要記住這樣一些人。他們為了中國的科學發展,低調耕耘在科研一線。他們默默付出,他們貢獻突出,他們撐起中國的科研脊樑。他們才是我們值得去追的“明星”。

讓我們重新回顧這些熟悉的名字,去看看那些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們。

屠守鍔,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總體設計專家,與任新民、黃緯祿、樑守槃一起尊稱為“中國航天四老”。他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2012年12月15日5時5分,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任新民,1915年出生於安徽省寧國市,他是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訊、實用衛星通訊、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歲。

黃緯祿,安徽蕪湖市人,中國著名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國首枚潛地導彈總設計師,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副總設計師,中國陸上發射井液體戰略導彈副總工程師,水下核潛艇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總設計師,陸上機動車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和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知名導彈專家,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航天老總”。2011年11月23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于敏,1926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他是中國的“氫彈之父”,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王大珩,江蘇蘇州人,生於日本東京。他是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臺紅寶石鐳射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裝置。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王希季,1921年生於雲南昆明。他是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他是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早期從事火箭技術研究的組織者之一,創造性地把中國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

吳自良,浙江金華浦江縣人。他在50年代,從事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對建立中國低合金鋼系統有示範作用。60年代,領導並完成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做出貢獻。2008年5月24日19時45分,吳自良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

孫家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1967年,孫家棟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中國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在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朱光亞,湖北武漢人,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建立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2011年2月26日,朱光亞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陳芳允,浙江台州黃岩人,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由陳芳允主持完成的衛星測量方案非常有效,不僅圓滿完成中國第一顆衛星測量任務,而且為中國衛星測控網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陳芳允設計完成了遙感衛星的測控系統方案,為中國第一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4月,陳芳允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陳能寬,1923年生於湖南慈利。在中國兩彈及核武器的發展研製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楊嘉墀,江蘇蘇州人。楊嘉墀長期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參與中國空間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是中國科學院早期開展航天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指導研製為原子彈爆炸試驗所需的檢測技術及裝置等重大科研專案。1975年至1987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了10顆返回式衛星,衛星上使用的都是楊嘉墀主持研製的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2006年6月11日,楊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周光召,1929年出生於湖南長沙。他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和中國戰略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定型以及此後核武器的預研與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都做出了重要工作。

錢學森,1911生於上海。他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程開甲,江蘇蘇州人。他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他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2018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彭桓武,1915年生於吉林長春。他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了關於原子核、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常熟。他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安慶懷寧縣。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趙九章,1907年出生於河南開封。他是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紅衛兵的迫害,自殺身亡。

姚桐斌,江蘇無錫人。他是冶金學、航天材料專家、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1957年回國後,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工業的工藝、材料技術工作,他的研究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1968年6月8日,他被“革命群眾”以“反動學術權威”的名義無端毒打,不幸逝世,年僅46歲。1979年4月,北京市中級法院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別判處於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錢驥,1917出生於江蘇常州。他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遙測、電源、環境模擬等衛星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參與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中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83年08月18日,錢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

錢三強,1913年生於浙江紹興。他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制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還在為培養中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郭永懷,山東威海榮成人。郭永懷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氫彈和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

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科學家,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中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這23位科技專家,是新中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輝榜樣。讓所有中國人記住他們!

當今世界,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科技興國,科技強國,中國的崛起,離不開科學家。

我們今後更多關注下這些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只有這樣的科學家越來越多,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

我們要讓“想當科學家”成為更多孩子的理想,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強大富強。

對於許多立志要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來說,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最讓他們望而生畏的是數學。

數學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要成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首先必須要學好數學。可以說人類每一次重大的進步背後,都是數學在背後強有力地支撐著。

對學習數學視為畏途,對數學沒有興趣。這都是學習的方法不對,數學其實很有趣,關鍵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1983年,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學習數學時,這樣說:

“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見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是可以讓孩子愛上數學的。劉薰宇所寫的數學書,就是一本優秀的數學科普書籍。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馬先生講數學》《數學趣味》和《數學的園地》。三本書由淺入深,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數學,數學有多麼有趣。

除了專業嚴謹以外,還創造性地加入了許多幽默的話語。你能想象嗎?劉薰宇先生能將數學題編成段子,逗得孩子樂不可支,讓孩子在學習的同時樂趣多多。

這套書適合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

這套書內容生動有趣,而且充分與生活結合,真正把數學知識融入到了故事當中。換一種方式教學,相信您的孩子讀完會有新的收穫!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3本只要69,包郵到家。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航行上萬公里,一支中國船隊開赴無主之地,本世紀將成大國角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