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這是基於回答一位網友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有人甚至嗤之以鼻:這都不知道?因為有太陽存在,當然就叫做太陽系囉。其實這種回答並沒有說清楚問題的實質,要真正說清楚,還是有幾分難度的。因此這個無人問津的問題,俺還是來認真說說。

太陽系之所以叫太陽系,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

1、因為這個系統裡有地球存在,地球上有你我他這樣的人類存在,這些人類把地球圍繞著公轉的那顆恆星叫做“太陽”,因此就有了太陽系。

2、既然叫太陽系,就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只有一顆恆星就是“太陽”,佔據了整個系統99.86%的質量;其餘還有八大行星,5顆已經確認的矮行星、200多顆已確認的衛星,以及無數顆小行星、彗星、星體碎片和塵埃,還有未發現或未確認的若干矮行星、衛星等,這些天體加起來才佔有整個系統質量的0.14%。

這0.14%都是圍繞著太陽執行,其中,木星是這烏央烏央群體的老大,佔有了0.14%中0.1%的份額,也就是除太陽和自身外,木星是所有天體質量加起來的2.5倍。我們地球在整個系統質量中只佔有0.0003%。

3、幾乎所有的恆星都是一個小系統。但恆星系統與真正的星系完全不是一碼事,因此絕對不要混淆。星系是由很多成百上千億顆恆星組成的宇宙島,如太陽所在的銀河系,就有約4000億顆恆星,太陽只是這4000億顆恆星中的普通一員,因此太陽系也是普通恆星系統中的一員。但銀河系或者說推及到宇宙,有約85%的恆星小於太陽,小於太陽0.8倍的恆星叫紅矮星。

那麼太陽系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

作為一個恆星系統,太陽系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一個恆星系統的誕生和演化幾乎是一樣的,都是由一坨巨大的星際雲凝聚而成。恆星生成理論認為,在宇宙中到處都飄散著星際分子,這些細小的星際分子有的是宇宙大爆炸後冷卻生成原始星雲,有的是恆星死亡後飄散在太空的再生星雲。

星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會漸漸聚集在一起,隨著收縮越來越緊密,就會形成坍縮態勢,中心溫度越來越高,巨大的質量引力壓力終於激發點燃了核聚變,恆星就誕生了。

恆星誕生會吸附掉這坨星際雲的絕大部分質量,剩餘的一點殘渣餘孽就碰撞凝聚成了行星。所有的恆星系統都是這樣形成的。恆星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輻射到外圍,讓恆星成為一個持續燃燒發光發熱的等離子球。而行星由於核心壓力溫度達不到激發核聚變的條件,漸漸冷卻成為無光的星球,但依靠恆星光的反射,在夜空中也被我們看到。當然由於行星很小,遠了就無法看到了。

恆星的區別主要在於質量大小,質量越大壽命越短,最大質量恆星壽命只有幾百萬年,而太陽這種質量恆星壽命約100億年,紅矮星等小質量恆星壽命有的可達萬億年。

太陽系與其他恆星系統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我們地球上孕育出了生命,尤其孕育出了人類文明。而人類尋找了很久,還沒有發現太陽系除地球外其他天體和太陽系以外的任何恆星系統有生命存在,更沒有發現有其他的文明存在。

由此,可以認為,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是極為稀缺的,這就是太陽系與其他恆星系統最大的不同。

但對於偌大的宇宙來說,這點不同對宇宙演化毫無影響。

人類文明的力量比起宇宙來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宇宙該怎麼執行還是怎麼執行。

因為宇宙太大了,據科學推算,可觀測宇宙直徑達到930億光年,而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宇宙到底有多大,現有理論認為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因此不管是人類還是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銀河系的毀滅,對宇宙演化沒有一點影響,而宇宙演化本來就是在天體生生滅滅中進行的。

所以人類不要太過自以為是。

而對於渺小的人類,太陽系已經很大了。研究認為,太陽系引力影響範圍約達1光年半徑。1光年就是光速走一年的時間,光速每秒約30萬千米,科學界計算光年的儒略年每年為31557600秒,1光年距離就是約9.46萬億千米。

人類飛得最遠的無人探測器旅行者1號飛了40多年,現在只飛了226億千米,在那個地方,肉眼早就看不到地球了。旅行者1號依然在以每秒約17千米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要飛出1光年太陽引力影響範圍,還需要17000多年。

銀河系直徑約20萬光年,如果按這種速度飛越銀河系,需要35億年。如果要飛出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半徑呢?大家自己算下,需要多少年?

15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陳根:液態玻璃遭科學證實,二十年來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