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那被凍死會是什麼感覺,為什麼人在凍死前會反常脫衣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人在凍死前,是什麼樣的感覺。

人凍死時是怎樣的過程

人和哺乳動物具有比較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 即使在較大的氣溫擺動之下, 仍能調節和保持體溫相對穩定, 並保證機體及其區域性不受傷害。這個溫度為37C左右,在體溫調節中樞(視丘下部)的作用下,體內產熱和散熱保持相對平衡。

但人及動物對溫度變化的適應力是有限度的, 當環境溫度劇烈變化, 或適應力有明顯改變時, 機體就可能遭受損害。

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 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 首先表現在體溫的下降。

當體溫降至36 ◦C左右時,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 人的大腦會出現興奮狀態,機體進行有效調節, 你會感覺到喘息、呼吸和心率加快,躁動不安。

當體溫降至34 ◦C 左右時, 由於機體的代謝和氣體交換率的下降而發生組織非缺氧血癥的氧飢餓,使大腦皮層被抑制,你會慢慢進入到興奮減弱期,意識進入朦朧狀。

當體溫降至31 ◦C 時, 你會發現自己的呼吸、心率減慢, 自己已經感覺不到痛覺刺激。

當體溫降至20 ◦C 時, 由於天氣引起的凍僵多為緩慢型凍僵, 機體體溫逐漸降低, 各系統功能處於抑制狀態, ,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呼吸、脈搏變得非常微弱, 血壓下降, 反射消失, 這個時候你的反應會變得遲鈍、甚至幻覺、開始變得特別想要睡,這就意味著你已經開始陷入昏迷,最後你的瞳孔會散大,出現假死。這時若直腸溫度在20 ◦C 以上才有可能復甦. 你的耳輪、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腳跟、趾背等處會長凍瘡。

人一般在凍死前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連線、而不是截然分開。

你在凍死前,體溫中樞中的冷覺中樞被麻痺,冷覺消失,全身呈麻痺狀態,體溫雖然在逐漸下降,但溫覺中樞則處在相對興奮的狀態中,因此,透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使體溫中樞的散熱中樞興奮,而導致周圍血管擴張,這時候你的肢體運動靠肌肉收縮運動釋放熱量抵禦嚴寒,身體無力時會很冷因為血液正在從四肢迴流軀幹保護內臟,由於血管突然擴張,當四肢凍的麻木時血液會迅速回流四肢,內臟處於缺血狀態身體示警,從而使處於低溫環境中的你會產生一種與實際不相符合的熱感覺。

這個時候如果你出現發熱現象後仍有一定的活動能力,於是就會因發熱難忍,你會開始邊走邊脫帽,解開衣褲鈕釦,脫去衣褲鞋襪,甚至脫得一絲不掛。因為非常溫暖,你的臉上會無意識地浮現出滿意的微笑,直到死亡。

這就是凍死的整個過程,這不是精神錯亂後出現的行為,而是在大腦皮層功能低下,意識處在朦朧狀態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本能性的保護措施。按理這時的體溫應該是升高的,但實際上發熱前的機體溫度較低,機體又處在高度衰竭狀態中,透過發熱增加了機體熱能的消耗,加速了中樞神經的衰竭。所以,發熱現象過後體溫急驟下降,直至中樞神經完全麻痺而死亡。

很多喝醉酒的或者失足掉落冰水的,過程往往會更加簡略,由於多量的乙醇或酒類飲料引起中樞神經興奮,使面板血管擴張,心跳加快,促進體溫迅速擴散。機體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熱能喪失,調節機能來不及 發揮作用,則由於全身性的劇烈寒冷刺激,引起休克而死亡。

這也是為什麼喝醉後,在大冷天非常容易凍死的原因。

低溫對人體的影響

在現在的社會,如果不是酗酒或者失足,一般來說很難危及生命,但是低溫環境下,最好還是不要經常在戶外走動,或者為了風度不要溫度。

正如我剛剛所說的,正常的人體,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等調節著產熱與散熱,保持著體溫的相對穩定。但這種調節是有限度的,當環境溫度足夠低,持續時間足夠長,損傷就難以避免了。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凍瘡,也叫“非凍結性冷傷”,也就是說,這種冷傷是由冰點以上10℃以下的低溫造成的。凍瘡雖然可怕,但終究能夠自愈,而那種由冰點以下的長時間低溫造成的“凍結性冷傷”,可就要比凍瘡這種非凍結性冷傷恐怖得多了,凍傷組織會發生壞死和脫落,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遭遇這種情況,這時既不能烤火,也不能用雪或冰水去搓,這種揉搓反而會加重組織損傷,首先,迅速移除溼緊的衣服鞋帽;而後,將凍僵部位置於40℃的恆溫水中(超過42℃會加重組織損害),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

除此之外,寒冷不僅可以直接給人體造成凍僵和凍傷的損害, 而且可間接誘發疾病,對孕婦及胎兒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在冬季居民死亡會增加的原因。尤其是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多基礎病,而且體力漸衰和活動能力減弱, 因而代謝功能降低, 產熱相對減少, 以致在低溫環境或接觸寒冷後, 很容易發生寒顫, 出現低體溫狀態,或者誘發疾病。

總結來說,就是一句話,

來襲,不要醉酒出門,也要注意禦寒,注意身體。

28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地面下沉將影響16億人類,最大風險地集中在亞洲哪幾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