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學家來說,可能對金錢不感興趣、對權利不感興趣,但是肯定對一件東西感興趣,那就是諾貝爾獎章。毫不誇張地說,諾貝爾獎章是每一位科學家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耀了。然而在美國有一位科學家,25歲成名,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諾獎,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推動者和主持人,他卻拍賣了諾貝爾獎章,這一至高的榮譽。
1.諾貝爾獎章諾貝爾獎章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他的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每一次頒發諾貝爾獎章都會吸引整個世界的目光,獲獎者會獲得百萬美元獎金、證書以及諾貝爾金質獎章。
在這些獲獎人中,國人(具有中國籍)目前獲得此殊榮的,有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諾貝爾醫學獎)、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為什麼它對科學家的吸引力那麼大?因為它背後代表著無上的榮耀,依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過程中,獲獎人不受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只有一條原則,那就是對人類做了多大的貢獻!這意味著每一個獲得諾獎的人都是為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個人註定載入人類史冊,是人類的功臣!
2.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持人從上文我們知道了,諾貝爾獎章代表了無上的榮耀,那是金錢難以衡量的。但是這位科學家卻是在晚年被拍賣了,他就是詹姆斯·杜威·沃森。學習過生物的人都知道,他是生物學繞不過的一個人,因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大名鼎鼎的DNA雙螺旋結構學說。
這個學說,不但揭示了DNA的基本結構,還說明了一個DNA分子如何複製成兩個結構相同DNA分子,以及DNA如何傳遞遺傳資訊。
DNA雙螺旋結構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是在愛因斯坦相對論發現之後,又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將生物學的研究帶入了分子的層次。大家熟知的轉基因、遺傳學等科學的興起都繞不過它。因此它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三大科學發現。
沃森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學家和遺傳學家,在沃森等人的推動下,破解了人類的“生命密碼”,這個號稱“生命登月”的專案——人類基因組計劃,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得以成功實施,人類終於有了自己的基因圖譜。其中1988年至1993年沃森曾擔任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持人。
沃森在這之前可謂風光無限,就像孟郊所寫的七言絕句《登科後》一樣: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是自從2007年以後,他徹底落入凡間,讓人惋惜。
3.少年的夢想,成為鳥館長在1928年4月6日這天,沃森出生了,跟很多偉人一樣,據說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好學,最喜歡問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如果別人的回答過於簡單,不能讓他滿意,他就會去查閱書籍,從而獲得了大量知識,曾經在比賽中獲得過“天才兒童”的稱號。
在比賽中獲得100美元獎勵,猜他買了什麼?書籍嗎?錯了,他買了望遠鏡,有一個專門的用途,那就是觀察鳥。這就是他的愛好,或許命中註定他這一生必然投身於生物學了。
天資聰穎的他,在15歲就進入了芝加哥大學就讀,果不其然,在大學裡,他偏科嚴重,最喜歡的課程是《動物學》、《生物學》這類的課程,這種和生物沾邊的課程他成績特別突出,而不喜歡的課程那就很一般了。這個時候他已經有夢想了,繼續讀研究生,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鳥類博物館館長而努力。
4.揭開生命的奧秘他就這樣跟我們很多大學生一樣,以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度過大學時光了。然而當他升到高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了一本書,那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所寫的書《生命是什麼?》,這個看起來很哲學的書名,很難想象出自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之手。
這本奇書,透過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引入了非週期性晶體、負熵、遺傳密碼等概念來說明有機體物質結構、生命維持、遺傳等現象。這讓沃森看得如痴如醉,徹底被控制生命的遺傳物質吸引了。
本科畢業後,他進入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生院深造,從事遺傳學研究,之後繼續博士深造,師從噬菌體研究的先驅者盧里亞,沃森終於可以好好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了。因為做過同位素標記追蹤噬菌體DNA的實驗,這讓他堅信DNA就是遺傳物質。
1951年,23歲的遺傳學家沃森來到劍橋大學進修,他名義上的課題是研究菸草花葉病毒,實際上他有清晰的目標,那就是研究DNA分子結構。在這裡他遇到了大他12歲的克里克,當時克里克研究的論文題目是“多肽和蛋白質:X射線研究”。
當沃森看到克里克的X射線知識,就非常渴望,他非常需要克里克在X射線晶體衍射學方面的知識了,於是說服了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
在1953年,他們終於構造出了第一個DNA的精確模型,轟動整個科學界。
在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爾金斯三人共享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關於威爾金斯獲獎其實一直遭受爭議,在DNA分子模型的發現過程中,還有一個美女科學家,她叫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她是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她的專長是研究DNA、病毒等物質的結構,她所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片及相關的資料,是DNA分子結構破解的關鍵線索。但是不幸的是,她在1958年逝世了。但是諾貝爾獎章只發活的人!
5.命運轉折點按理來說,沃森獲得了諾獎,這種人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前途一片光明。1955年開始他在哈佛大學執教,1961年升為教授。
之後他跑到了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擔任主任,這是一個非盈利的私人科學研究與教育中心,該實驗室主要從事腫瘤、神經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而沃森使冷泉港實驗室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之一。
中國有句老話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2007年開始,他在巡迴演講中表示,
“黑人沒有白人聰明......”
“不同種族智力水平相同的觀點是一種錯覺......”
“10年之內都無法找到造成人類智商差別的基因......”
“對非洲的前途天生悲觀......”
這些言論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遭到了多方的抨擊,有些頂級的遺傳學家因此站出來,公開指責其科學態度不嚴謹。從此以後,他因為多次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被業界排擠,被同行指責,他的事業每況愈下。
6.諾貝爾獎章被拍賣,475萬美元2014年,沃森在美國佳士得拍賣行拍賣諾貝爾獎章,最終以475萬美元成交,這是第一位在世的諾獎獲得者拍賣獎章。他承認了他之前的愚蠢,以及言論不當,並且為往事道歉。他獲獎的演說手稿也同時被拍賣,以36.5萬美元成交。據沃森稱,拍賣所得的一部分他會捐給母校和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其餘的用來補貼生計。這說明在這個時候沃森的生活非常艱難。
大家或許以為沃森真的悔過了,然而到了2019年1月2日,他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的“美國大師”系列紀錄片中又談到了當年的言論,並且強調他的觀點沒有改變,是基因差異導致黑人和白人的智力差異。
這下,沃森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屢次發表種族歧視的言論,並且死不悔改。9天后,他被冷泉港實驗室剝奪了冷泉港榮譽頭銜。
回顧沃森的一生,他1928年出生,少年聰慧,學有所成,喜獲諾獎,名譽天下,而後推動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又曾擔任主持人,為人類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之後因不當言論,遭受業界排擠和同行指責,事業每況愈下,度日艱難。最後拍賣諾貝爾獎章,被剝奪榮譽頭銜,這年他已經是91歲。
對於沃森的評價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他:“才華橫溢、直言不諱,知識淵博而不迂腐......”有人說他:“性格怪異,品德敗壞,科學態度不嚴謹......”你又是怎麼看待他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