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除了遺傳,人的行為方式決定著壽命的長短。而長壽與人的行為方式有兩種長期被關注的理論。一是吃七八分飽更長壽,二是體溫較低能增加壽命。現在前一個理論得到較多的研究結果證實,而第二個理論也在得到研究的驗證。而且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絡的。

今天,人類進化的最終結果是,正常人的體溫平均是37攝氏度,而體溫過高和過低人都不能承受,因此人屬於恆溫動物。但是,有人懷疑37攝氏度是否就是人的最佳溫度,尤其是在壽命與體溫的關係上。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就壽命而言,37攝氏度也許不是最佳溫度,而36.5攝氏度可能更好。把小鼠的正常體溫降低0.5攝氏度,它們的預期壽命最高可增加20%,這相當於人增加了7~8年的壽命。

這個結果提示,人的血液溫度低一些可能延長壽命,但是,需要找到安全的降低血液溫度(即體溫)的方法。進行這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克利普斯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布魯諾·康蒂認為,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來看,現在人們普遍適應的37攝氏度並非最理想。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飲食比正常小鼠低三分之一熱量的小鼠壽命要延長40%,這個結論也適用於其他哺乳動物。與此同時,飲食少(主要是飲食中的熱量少)三分之一的小鼠或哺乳動物的體溫又會下降0.5攝氏度或更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是低體溫有助於延緩衰老,還是低熱量飲食簡單地導致了低體溫呢?要弄清直接的因果關係是比較難的,因為無論環境溫度怎樣,哺乳動物維持著恆溫。為了找到其中的奧祕,康蒂的研究小組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降低小鼠的體溫。他們使用一種稱為分離蛋白2的基因,這種基因能把通常細胞線粒體制造化學能的任務轉化為促使線粒體釋放能量,並以散熱的方式體現。

把這種基因植入小鼠大腦下丘腦和靠近該區域感知和控制體溫的一群腦細胞中,這些細胞群類似於自動調溫器。植入的基因能有效加熱自動調溫器。結果,就讓大腦誤以為身體溫度較高而發出降溫指令,使得小鼠的身體降溫0.3~0.5攝氏度。

而這種降溫對雌鼠和雄鼠的壽命影響是不一樣的。降溫後雌鼠的預期壽命延長20%,而雄鼠只延長12%,而且小鼠似乎生活得很健康,直到它們死亡。因為,它們並非只是簡單地延長了衰弱的老年時期,而是過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

這個研究證明,限制飲食的抗衰老效果是與低體溫相聯絡的。其中的原理可能是,低體溫延緩了新陳代謝和身體其他副產品的產生,如自由基。而自由基是損害細胞和促使細胞衰老的元凶。由此,也使得細胞的壽命延長,因而增加了壽命。

而現實的情況是,有的人希望長壽,但不願意捱餓,限制飲食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這個研究則提供了一種不痛苦的選擇,即溫暖大腦的基因療法,結果讓大腦指令全身降低溫度。但是,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在倫理上人們能否接受這樣的治療,以及在實踐中治療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

比如,從進化上來看,37攝氏度被視為人類和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最佳溫度,因為這被視為生物化學反應的理想溫度。而降低溫度到36.5攝氏度會使人和哺乳動物長壽,但為什麼自然進化不選擇這樣的理想溫度呢?所以,可能的答案是,低溫不是理想的選擇。因為這一溫度不能使動物擁有後代和傳遞基因的能力增強。

所以,儘管康蒂等人研究中的小鼠是健康長壽的,但這種降低了體溫的小鼠可能會產生潛在的健康問題。如果低溫有選擇優勢,進化早就促使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這麼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得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少吃或吃低熱量食物與低溫增加壽命的現象。少吃和低溫固然可以長壽,但是否會有其他的健康問題還難說,而且一般人也做不到。

另一方面,個體之間溫度並非相同。有的人溫度可能低於37攝氏度,這是否也是他們長壽的原因?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另外的研究來證實。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印度航天的運作是非常奇怪的,怪不得月船二號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