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探索的程序中,我們多數時間將目光集中在黑洞、白洞和奇特的宇宙奇觀上了,很少有人關注我們銀河系,關注地球之外的星系中一顆顆平凡的行星們。就像我們在大都市裡辛苦工作,只不過是眾多平凡人類中的一員,如果沒有什麼驚人的成就或趕上飛黃騰達的機遇,那麼我們就會註定一生平凡。
關注"平凡之子"的成果幸運的是,這些"平凡之子"們也是有人在默默關注著。最近,天文學家在搜尋系外行星的時候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們在銀河系眾多的紅矮星中,搜尋試圖發現類似地球或者像地球、火星一樣位於"宜居地帶"的行星。比如,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巨大的"眼球行星",就是眾多發現之一。
科學家們在距離地球30光年外的一個小星系中有了驚人發現。這個顆星系就是普通的扔到銀河系"大街"上就會迷失,給你宇宙最為強大的望遠鏡,也要費力半天才能尋找得到。就是這個平凡星系,有著極為不平凡的景象。
這顆星系的主恆星代號為GJ3512,是銀河系中一顆平凡的紅矮星,體積和品質都很小,大約僅為太陽的十分之一。光色暗淡,在宇宙夜色中需要極好的眼神才能發現它存在。我們認為紅矮星的星系中極有可能存在類地行星,在這些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智慧文明。經過科學家緊張的測算髮現,GJ3512的行星中應該存在一個比地球略大的行星,距離適中溫度適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圍繞其執行的行星品質竟然出奇的大,品質和體積約為木星的一半,與天文學家的預測模型的結果相比,竟然大了一個數量級。
紅矮星星系
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預測演算法模型,也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行星"形成理論究竟是否正確或全面。我們是錯了嗎?還是本身認知就不全面呢?在此,我們先回顧一下目前對於宇宙中行星形成的理論有哪些?
恆星演化過程的產物第一種假說,也是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假說就是恆星形成假說。以我們的太陽系為例來解釋。
由於宇宙大爆炸,宇宙中聚集的大量物質飛速膨脹和分散,形成了銀河系和銀河系中的太陽系。
太陽系的形成與太陽這顆恆星的自身演化是密不可分的。縱觀太陽系的"歷史",我們發現太陽的誕生需要經歷三個時期和五個過程;三個時期分別是星雲時期、變星時期和主序星時期。五個過程分別是冷凝收縮過程、快引力收縮過程、慢引力收縮過程、耀變過程和氫燃燒過程。科學家們猜想,行星的形成僅僅是太陽演化過程中的副產品,也就是太陽演化到某個階段才形成了行星和它們的衛星等隸屬於太陽系的天體。至於這個過程是哪個,我們還不得而知,有待於後續不斷的研究。
黑洞噴射形成理論與主流觀點不同的是,部分天文學家認為行星可能不是本星系"原生"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星雲和冷凝塵埃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通過引力粘附在一起形成圍繞恆星的獨立天體。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合理的解釋,比如為什麼銀河系內會有很多壽命不一的恆星?為什麼有的星系只有一顆孤獨地恆星,而有的星系卻有兩顆或多顆恆星?為什麼有的星系會有多顆行星圍繞主星執行,而有的星系僅有一顆或兩顆行星?如果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宇宙中恆星的壽命應該是相近的才對,或者在成分上具有相似的"親緣"屬性呢?其實沒有,也沒有發現這些共性。所以有人提出行星其實在星系形成之前就是已經存在的,由於黑洞的引力,將一些行星飛速丟擲。就行我們小時候玩的"彈弓"一樣,這顆行星就是飛速射出的"彈丸"。直到某個恆星捕獲了這顆行星,依靠引力將其束縛在恆星的身邊持續繞行。
偉大的啟示我們前面提到,第一種假說認為行星形成是依賴於"核吸積理論",即先形成一個行星核,然後逐漸自小變大的過程,但是事實上最新的發現個別行星可能在形成之初就是體積巨大的行星,或者伴隨有巨大的星雲和塵埃。在星系發展歷程中不斷"磨合",變成適中的星系成員。
在這個理論的補充下,人們對行星形成理論也逐漸跳出了太陽系和銀河系,有了更為全面和科學的認識了。
在宇宙奧祕的探索過程中,存在這很多令人費解和神奇的發現,針對這些發現的思考和自我審視,將是人類走向真理的必經之路。你們覺得呢?歡迎文明留言,細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