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鋼鐵與肉體,虛擬與現實,鮮活的思想和冰冷的機器,諸如此類的人機共生畫面與賽博朋克情節,早已在科幻 “教父” 詹姆斯・卡梅隆的系列大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示。

幸運的是,這些重新整理人類認知的 “黑科技” 並沒有止步於大熒幕,而是真的被科學家們一步步變成了現實。比如,2009 年上映的《阿凡達》主打的腦機介面技術,就於 2020 年 8 月被 “矽谷鋼鐵俠” 馬斯克搬上了新聞釋出會,當眾宣佈他的公司(Neuralink)成功在豬腦中植入了腦機介面晶片。此訊息一出,立刻在全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

當所有人都慨嘆馬斯克在腦機介面領域已經處於絕對領軍地位時,一個華人卻站出來說,“我們已完成超過 15000 個小時的人體植入和實驗,推進速度遠超馬斯克。”

圖 | 受試者用思想靈活控制假肢

這個人就是楊知,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後又前往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攻讀電氣工程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師從劉文泰(Wentai Liu)教授。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

圖 | 實驗性人體研究受試者(左);楊知(右)

與馬斯克 Neuralink 所採用的在大腦中植入微電極陣列並進行皮層解碼不同的是,楊知團隊研發的新一代生物電神經介面技術平臺,是透過外周神經通路在人的思想與機器之間建立新的資訊管道,從而讓截肢者能真正靈巧而直觀地控制假肢。試驗結果表明,這一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人體神經系統中的訊號,因而有可能成為未來人機共生的基礎。

“我認為,這一研究成果是腦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式突破,特別是讓一個失去手的人與假肢真正融合為一體,做到‘所想即所得’。” 楊知十分自信地表示。

該研究成果於 2020 年 10 月 22 日發表在《神經工程雜誌》(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標題為《面向截肢者的生物電神經介面,可實現直觀的假肢控制》(A bioelectric neural interface towards intuitive prosthetic control for amputees)。

圖 | 相關論文(來源: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共同第一作者為明尼蘇達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 Anh Tuan Nguyen 和 Jian Xu。通訊作者為楊知和 Fasikl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Edward W. Keefer。

如何做到思想靈活控制假肢?

據介紹,該技術平臺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植入式束內微電極,神經晶片組,和人工智慧(AI)解碼器。具體來說,就是研究人員首先根據截肢殘疾人的情況確定電極數量,目標神經,和手術方案。比如最近的一個病例,該團隊使用顯微外科束狀靶向法技術(FAST)將縱向束狀內電極(LIFE Electrodes)植入截肢者的正中神經和尺神經中,形成與單個神經束的介面。

透過超低噪聲的神經晶片組來記錄極微弱的神經電圖。然後由人工智慧模型透過迴圈神經網路(RNN)來解碼神經電圖,從而掌握受試者的想法。該平臺理論上可以將人的的思想和外界機器連線起來,比如讓殘疾人控制一個假肢,又或是一臺電腦。

圖 | 新一代生物電神經介面示意圖(來源: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其硬體系統包括完全整合的 Neuronix 小型前端記錄器。它由兩個子單元組成:頭部件和輔助部件,透過柔性線路連線;其植入的微電極陣列中,每個陣列由四個袖帶觸點、一個束內柄和十個間隔為 0.5mm 的縱向束內電極觸點組成。該設計旨在記錄來自單軸突和神經元群體的神經電圖。

圖 | 實驗正規化和硬體元件(來源: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在一個實驗中,德州大學西南醫學院的神經外科醫生 Jonathan Cheng 為一位經橈骨截肢患者植入了四個縱向束狀內電極陣列,其中兩個位於正中神經,另外兩個位於尺神經。這樣的設計和手術方案是為了能更好的,有區別性的採集和調控神經電圖中的運動控制訊號和本體感受訊號。

為驗證人腦對假肢的控制效果,該團隊採用映象雙邊訓練法,即要求患者用能動的手執行各種手勢,同時讓患者腦中想象讓受傷的手也執行相同的動作。受傷的手的神經電圖是從微電極上獲取,而健全的手的運動會被資料手套捕獲。

基於深度學習的 AI 模型則負責處理這些資料,包括預處理程式和神經電圖解碼。在這項工作中,解碼有離線和線上兩種模式,分別用於測量系統頻寬和評估實際神經解碼結果。

研究發現,該平臺能從神經系統中獲取大量的資訊,且頻寬超乎想象,以至於能讓殘疾人用自由意志來控制假肢。並且,該平臺還支援雙向交流,除了可以讀取人腦的訊號以外,還可以透過精密的微電刺激向神經系統寫入訊號,從而讓殘疾人對機械手產生接近自然的感覺。目前殘疾人能夠執行高達 15 自由度(DOF)的動作,包括五個手指的彎曲 / 伸展和外展 / 內收運動,實現靈巧地控制機械手。

這種腦機介面到底強在哪裡?

楊知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絕大部分腦機介面都是無創的,在面板以外或者貼著面板。但就像隔著牆壁拍照一樣,哪怕用紅外照相機也很難拍清楚,透過無創的方法很難拿到高質量的腦訊號。

這些無創的腦機介面分兩類。一類是基於腦訊號,提前設定幾個選項,再由腦訊號來啟用其中的某個選項。所以目前基於腦訊號的假肢只能執行有限的動作,達到 3-4 個自由度。

另一類在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基於腦訊號。例如 Facebook 收購的 CTRL-labs 其實是基於體表肌電訊號(EMG)。還有其他也聲稱是腦機介面的產品其實是基於眼球、舌頭及身體各部位的移動。

楊知認為,不管是哪一類,只要是基於無創的,獲取的訊號質量就會受到限制,效能也就必然受到影響,因此都無法做到像他們的技術一樣,能讓殘疾人用自由意志來控制假肢。

當然,還有一大類植入式的腦機介面,比較知名的就是馬斯克去年宣佈的 Neuralink。這需要在人腦中植入電極和晶片,做一個相當有風險的開顱手術。

“但馬斯克是鋼鐵俠,他不 Care 這些所謂的風險和可能的感染。我自己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很清楚他們的技術目前還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現在只推進到動物實驗階段,離長期的人體試驗和拿到有效的實驗資料還有一段路。” 楊知說道。

相比而言,楊知團隊所推出的平臺能與神經系統做對接,而且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人體試驗驗證。楊知強調稱,“完成人體試驗並獲取大量有說服力的資料,是我們技術最大的優勢之一。”

其次,他們的植入方式風險小很多。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向手臂植入電極,屬於微創手術,所以病人當天或者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未來或將實現 “用意念隔空打遊戲”

楊知告訴 DeepTech,早在 2004 年,他就開始做神經晶片方面的研究,並在當時參與過人造視網膜的專案,即在盲人眼球裡植入晶片電極,讓他們恢復部分視力。這一經歷讓他對植入式系統有了大概的瞭解。

畢業後,他從 0 開始組建自己的團隊與神經電子實驗室。最初 5 年在做腦機介面和植入式神經電子學研究,後又耗時 5 年走通各種臨床道路。在此期間,楊知於 2019 年 7 月 8 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成立了初創公司 Fasikl Inc.,致力於開發神經 AI 技術,推動先進的腦機通訊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從開始到現在,我們耗費了大概 10 餘年時間,才從科研走到應用以及創新創業。” 楊知感慨道。

回顧這一路求學和科研之路,他坦言,自己非常幸運能遇到一位知識廣博且要求近乎苛刻的導師。一直以來,其導師秉持著 “不應該以文章為導向做研究,而且一定要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有意義的課題” 的信條,這讓他真正學會了如何做科研,並開始重新審視個人價值觀。

受到恩師的影響,楊知開始慢慢從青年時代看重基礎性研究,轉到後來的 “更看重研究的影響力”, 最關心的問題也變成了這項研究究竟能否為社會帶來好處,否則就沒有現實意義。

因此,他們的團隊十分注重病患對其設計的假肢的使用感受。一位常年佩戴商業假肢的患者曾對他說:“有了你們的技術,我可以迴歸自然的手部動作,這太棒了。” 這對團隊來說就是前行道路上最大的鼓勵。

為了讓每一個研究進展都有的放矢,真正貼合病患們的實際需求,他們曾詢問大家,“你覺得我們研發的腦機介面技術未來最大的應用前景是什麼?”

其中一位病患的回答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覺得會是電腦遊戲,這種介面也許不止能讓殘疾人,還能讓健全的人實現‘用意念打遊戲’,完全不需要動手就能隔空玩轉《孤島驚魂》”。

“真的會有健全的人願意為了打遊戲而去做一個微創手術,往身體裡植入電極嗎?”

“當然,你不知道用意念就能控制遊戲中的角色,這對玩家來說有多酷!如果你們能夠把這個技術做得更好,結果如何,who knows?”

病患的話讓人驚詫,同時也讓楊知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審視這一研究的意義與應用前景。

因此,未來他將分兩步繼續推進這項研究工作,第一是繼續做研究,把現有框架進一步開發成線上範例,做到實時解碼神經資料,更加靈活地控制假肢。並努力最佳化平臺的各部分元件,使其無縫地協同工作,讓處理延遲最小化。第二則是大力推動產業化與實際應用,並進行大規模的臨床實驗,讓這項技術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普惠大眾。

20
最新評論
  • 1 #
    未來人類是人機合一 那豈不是理論上成為可以永生或者說永葆年輕的超級人類?
  • 2 #
    與馬斯克 Neuralink 所採用的在大腦中植入微電極陣列並進行皮層解碼不同的是,楊知團隊研發的新一代生物電神經介面技術平臺,是透過外周神經通路在人的思想與機器之間建立新的資訊管道,從而讓截肢者能真正靈巧而直觀地控制假肢。試驗結果表明,這一技術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人體神經系統中的訊號,因而有可能成為未來人機共生的基礎。
  • 3 #
    機械手拿槍,會不會很容易走火?
  • 4 #
    意念打遊戲,騰訊知道了,立馬拿下這個專案
  • 5 #
    可惜這個不能讀取思想,只能識別簡單的抬手、抓握、等脊髓傳出的電訊號,不能讀取大腦的思想與意識,而且這樣的技術到處都有研究,早就有了。馬斯克的腦機介面研究的是人的意識與思想的根源,這才是更遠的未來
  • 6 #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戰爭全是死士,把人的大腦植入晶片,人人都是敢死勇士為當權者去賣命去戰爭,或許到了這一天想想是多麼地可怕,或許這一天的到來,人們地球離自我毀滅就已經不遠了,
  • 7 #
    這和浙大有啥聯絡,我還以為是浙大搞出來的
  • 8 #
    無疑,如果把這項技術應用於人機共生,未來有望實現人類肢體另類的升級…如果應用於3D遊戲行業(即是全息立體影像,以及超感官真切體驗),這會迅速創造不菲的經濟效益!畢竟遊戲相對於“人機共生”來說,要簡單的多,並且切遊戲的鋪排,利用網際網路,一夜之間就可以迅速迎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使用者,甚至更多…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5600萬年前的超級全球變暖能給我們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