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1、關於地球的誕生

聖經的創世模型指出,一位全能的造物主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創造了宇宙。整個宇宙的空間、物質和時間都是在一瞬間創造出來的。這包括地球及其地核、地幔、磁場和大部分前寒武紀岩層。海洋裂谷和海底沉積等地質過程可能就在此時開始。光明和黑暗被創造來提供創世日的時間框架,而地球可能已經開始繞其軸旋轉。水被分開,形成了地球的海洋和大氣。一個超大陸從水中升起,植被開始生長。然後,宇宙的其餘部分透過造物主的口述而形成:恆星、行星、星系、黑洞等等。就是在這個時候,地球開始繞太陽執行。空中的、海洋的和陸地上的生物是根據它們的種類而創造的,而不是物種。最後,一對完全成熟的人類夫婦被創造出來,來守護他們繁茂的家園,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宇宙存在的前六天。

而科學研究表明,經過了46億年的演變,地球才成為了今天的樣子。當代科學家的任務是探索,地球的起源,這世上最重大的地質之謎。我們可以透過研究太空鹽粒實驗,透過分析隕石礦物成分,透過檢測遠古岩石的年齡,透過探索瓜特洛西內加斯高谷,進而瞭解地球最初,是如何從太陽系的塵埃演變而來,熔岩是如何固化成土地,海洋是如何灌滿海水,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

2、災變論能站穩嗎?

關於地球是緩慢演化而成的理論,經過地質學家的研究,似乎植根於幾個世紀的科學思想,但這就意味著它是真的嗎? 千萬記住嘍,否定再否定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一位大學教授不這麼認為,他的名字叫亨利·莫里斯,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他認為創世紀號的洪水可能能夠解釋地球的地質構造和化石記錄。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這位老哥在水利工程方面進行了博士研究。1961年,亨利·莫里斯(Henry Morris)和他的同事約翰·惠特科姆(John Whitcomb)發表了《創世紀大洪水》(The Genesis Flood),這是一部開創性的科學著作,重新喚醒了災變論的地質理論,開啟了現代創世論運動。

他們的工作導致在美國、歐洲、韓國、澳大利亞和許多其他國家成立了幾個創作組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實證科學證實了聖經的資訊,即宇宙是由一個全能無所不知的存在創造的,我們稱之為上帝。許多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已經提煉和深化了“年輕地球”的觀點。

3、地質過程有多快?

1980年5月,華盛頓州的聖海倫斯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火山灰,引發大規模泥石流。整個北側的冰川都滑走了,導致泥石流,並在精靈湖引發了海嘯。它幾乎在瞬間形成了數百英尺厚的火山灰和泥漿沉積層。兩年後的第二次火山爆發,僅在幾小時內就雕刻出了一個規模相當於世界最大的大峽谷四十分之一的峽谷。

聖海倫斯火山告訴科學家,其實很多地質過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聖海倫斯峽谷的地貌與大峽谷非常相似。來到亞利桑那州這個景點的遊客很可能會聽到對其特徵的均變解釋。然而,既然大峽谷的沉積層和峽谷與聖海倫斯山的沉積層和峽谷看起來很相似,這就證明地質過程可以在瞬間完成的,那麼作為地質學家的我們,為什麼要認為它花了數百萬年才形成呢?大峽谷可能是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的結果嗎?請你亮出你的答案。

4、真的有冰河時代嗎?

對人類來說,冰河時代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從冰層中出土的猛獁象等動物的遺體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環境十分惡劣,我們當然不希望再經歷一次。然而,近年來的氣候趨勢顯示,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期,至於是否會再次迎來冰川時代,或許我們可以從岩石圈中找到答案。

科學家們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冰河時代的到來可能與地球特殊的地質構造有關,因為放眼整個太陽系,只有地球擁有板塊運動,而這恰恰促使極端氣候出現。

氣候環境同樣決定著人類的命運,作為目前宇宙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體,我們當然渴望儘可能延長人類文明。面對小冰期,人類雖然無法改變,但是可以儘可能地進行調節,從而將損失降到最小。

5、已知的地球的年齡靠譜嗎?

放射性年代測定通常被認為是地球比聖經認為的時間軸更古老的無可辯駁的證據。畢竟,這種方法只是簡單地測量衰變率並向後計算,對吧?

事實上,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測定法做出了一些毫無根據的假設,只有我們瞭解它的工作原理後才能討論這些假設。我們認為,當熔岩冷卻時,它會硬化成火山岩。岩石內部是放射性原子,它們會轉變成不同的元素,這就叫做衰變。舉個例子,鈾238是鈾原子的放射性變種,它會變成鉛原子的變種鉛206。透過測量岩石中鈾和鉛的含量,並利用衰變率反向計算,我們可以估計鈾變成鉛需要多長時間,從而得出岩石的大致年齡。這就是理論。它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使用了很多假設,這些假設都是由地質學的均變解釋得來的。首先,它假設衰減速率恆定。然而,一組創造論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多年的放射性年代測定研究(稱為速率專案),發現了有力的證據表明衰變速率並不總是恆定的。。

第二,它假設我們知道岩石形成時子元素的數量,在上面的例子中,鉛-206是子元素,因為它是在母體元素(鈾-238)衰變時形成的。但是,當岩石形成時,會不會有一些不是由放射性衰變形成的鉛已經存在了呢?既然鉛-206的原子看起來都很像,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哪些鉛原子已經存在,哪些是由放射性衰變形成的呢?

6、化石記錄表明進化了嗎?

當查爾斯·達爾文寫《物種起源》時,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生命之樹的概念上的,在這個概念中,所有的生物都是從一個原始生物逐漸變化而來的。然而,即使是許多一般的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概念的問題所在。事實上,化石記錄根本沒有顯示共同的祖先或逐漸的變化,哈佛大學進化論者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是挑戰漸進式進化的最著名科學家之一。他注意到化石記錄顯示了完全成形的生物型別的突然出現,於是他提出了另一種進化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那就是間斷平衡。該理論認為,小種群的生物被孤立,並迅速進化成新的形式,沒有留下任何過渡性的化石遺蹟。然而,其他進化論者對快速進化的合理性提出了批評,聲稱這根本不可能。

事實上,共同祖先已經被一些無神論的科學家所拒絕,包括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克雷格·文特爾。其中一些原因來自於不同生物之間基因密碼的根本差異,而另一些原因則來自於化石記錄的不可連續性。其中一個特別的問題是寒武紀大爆發,在人們認為複雜動物生命開始的時候,幾乎是瞬間出現了20多個新的主要動物門。寒武紀大爆發包括脊索動物,脊椎動物門。這些生物不存在進化的祖先,它們只是突然出現。

7、恐龍進化成鳥類了嗎?

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幾年後,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始祖鳥化石。

當時的少數進化生物學家立即抓住了它,認為它是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形式,並用它來推廣進化論。進化論者繼續推動這一聯絡,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最大的爬行動物恐龍進化成了鳥類。但這兩組動物之間的差異仍然是這個理論的一個嚴重問題。鳥類和恐龍的肺系統截然不同。恐龍的肺與其他爬行動物相似:吸氣,吐氣。

然而,鳥類有一個肺系統,可以讓空氣直接流經它們,這樣它們就可以在飛行中呼吸。為了進化的發生,爬行動物的肺系統需要經過一些無功能的階段,才能變得像鳥類一樣,而這將阻止任何進一步的進化。

在飛行的紛爭中,究竟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只能交給自然選擇,人類無法評判。但我們知道,存活與競爭有關,與天敵有關,更與自然環境這個大背景有關。

不論是飛翔,還是陸生、水生,生物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也在改造著環境,而不是簡單地適應環境。

8、地球真的有那麼獨特嗎?

科學家對外太空研究得越多,我們就越發現,我們的地球絕不是偶然的存在,它是為生命而建造的,與任何已知的行星都不同。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都對其獨特的維持生命的特性作出了貢獻。從鳳頭鸚鵡、翠鳥到琵琶魚和大白鯊,它所處的不同環境孕育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地軸的傾斜度為23.4度,這使得這些環境經歷了不同的季節。地球的大氣壓力和溫度正好維持了覆蓋其表面近70%的液態水的存在。大量的水起到了溫度調節器的作用,確保地球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具有保護作用的臭氧層能部分阻擋紫外線輻射,而紫外線輻射對生物是有害的。在每一件事上,地球是適合生命的,似乎真的是上帝設計它為人類居住的。

直徑920億光年,一個數字不足以讓人感受到宇宙大到何種程度,所以我們需要更為形象的說法。在可觀測宇宙之中,有一粒沙塵,很小很小,小到難以發現,它就是室女座超星系團。如果說室女座超星系團是一隻大碗,那麼碗中有一粒芝麻,它就是本星系群。

我們將本星系群也比作一隻碗,碗中依然有一粒芝麻,這粒芝麻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銀河系。銀河系其實是一個不算小的星系,在銀河系之中,恆星的數量可以達到1000億顆到4000億顆左右,而在這數千億顆的恆星之中,有一顆恆星,它的名字叫做太陽,圍繞太陽執行的有8顆行星、眾多的矮行星和不計其數的小行星,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恆星系,太陽系,而我們所在的地球就位於其中。

本文內容摘錄自新書:

1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基於產熱量的圓柱形鋰離子電池衰減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