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是“科學”,不同的人理解不一。
傳統科學觀一一歸納主義認為:科學是從經驗事實推匯出的認識 。
證偽主義認為:科學理論是可證偽的。
兩種觀點各有其侷限性。前者認為科學源於觀察,但觀察者的“眼晴”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有差異:後者認為科學經得起檢驗。但檢驗的標準是可以變化的,一個時期無法檢驗、被認定非科學的,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證實,諸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
近代學者庫恩提出,一門成熟的科學是由單一一種規範支配。規範為它所支配的科學內部確定了合理的工作標準,協調並指導著規範內工作的一群常規科學家解決問題。
對照上述定義,中醫無疑屬於科學的範疇。眼下沿用的“科學”定義,是近世紀由美國堪薩斯州教育委員會制定的。他們把“科學”定義修改為“應用觀察、假說驗證、測量、實驗、邏輯論證以及成立學說等手段來進行持續研究,以求對自然現象做出更恰當解釋的系統方法”。這個定義所涉及的測量、實驗等方法也許對數理學科適用,但對人文社會學科則未必適用,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中醫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她對人體的認識具有著超前性,即中醫提出的某些規律,或許現階段無法解釋,無法闡明本質,但大量事實證明其客觀存在。如經絡學說,雖目前尚未全部闡明經絡的本質,但大量研究已證實經絡現象的客觀存在。
若假以時日,科學的發展一定會揭開經絡神秘的面紗。
中醫是建立在臨床觀察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她的經驗和理論在一次次臨床實踐中得到證偽,中醫自身的規範在其體系內部得心應手地發揮指導。
從這些方面來看,無疑中醫是科學的。中醫的某些理念,比如認為人是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相統一,以及辨證論治所反映的關注個體、注重動態分析的理念,崇尚中和的健康觀及治未病思想,在當今時代,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具有普適性指導價值。
中醫的很多認識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雖無法考證這些理論萌生的具體歷程,但從其在歷代 不斷傳承,以及至今仍能發揮指導來看,這些理論無疑是經過前人大量觀察或臨床研究獲得的。因此,它具有可重複性。
有人質疑中醫療效不穩定,對甲有效的方子,對乙不一定有效。這種質疑本身恰恰反映出質疑者無法達到一個高度來審視人體和疾病,他們不瞭解人體和疾病的複雜性和影響因素的多元化。
當然,中醫雖有科學的理念和核心,但語言表述過於樸素,需藉助非醫學的概念或術語來闡釋人體。
這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確實顯得落伍而跟不上時代。中醫發展的很大一方面在於和西醫做好對話,用現代語言對中醫理論進行翻譯和闡釋。
當然,這種翻譯和闡釋的前提必須是現代科學對人體的認識達到一定高度,也需要尊重中醫自身的規律以及對中醫理論精準的把握。
中醫是從整體層次看待人體,是對人體模糊的把握。這和注重區域性和精準的西醫相比,著眼點有很大不同。
由於中醫把握的是整體、功能態的層次,而整體遠大於部分之和。機能態和實體態相比,更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可能是中醫難以獲得突破性進展的主因。
我們承認中醫具有科學的理念和核心,但中醫的確有許多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諸如現象背後機理的闡釋、中藥藥理毒理的研究、中藥規範化栽培、中醫診斷規範化等。只要研究是基於對中醫自身規律的尊重,就應未來的醫學發展應該脫離中西醫之爭,把目光投向建立超越現有醫學模式的新醫學,新醫學應該借鑑西醫對人體的精準研究,也應借鑑中醫對人體的宏觀把握和個性化理念。
中西醫學應該更包容、更開放,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推進人類生命科學的發展。
特別是在戰勝新冠病毒肺炎上,中西醫協同讓中國抗疫取得了極大的輝煌勝利。
杏林一脈傳千古,中醫中藥觀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