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屈原寫《天問》,其實是問天。以凡人之軀,叩問上蒼: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星辰、人世繁荒……
劉慈欣曾在流浪地球宣傳期間說過:如果將宇宙比作一座城市,我們人類可能只是生活在城市中一座大樓地下室裡面的一個儲藏室裡。
2300年前,屈原提出了星辰大海的暢想,現在,我們的天問一號終於正式啟航!
人生除了解題通關這類剛性需求,還應該有求知和探索這種更高級別的享受。那些看上去可能沒那麼有用,但是能讓生活更美好,讓生命更自由的東西。
之所以決定做《天問》這個課題,有三點考量:
首先,我們公司叫深圳天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這個課題是對企業精神最完美的詮釋。
第三,天問一號現在正按預定計劃飛往火星,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希望用這種方式跟它共度旅程,同時沾沾祖國扶搖直上的運勢,一飛沖天。
我們會按《天問》這首長詩的順序,分主題進行解讀。不是按語文閱讀理解那樣逐字逐句解析,而是用現代語言,結合現代科學研究程序和社會形態重新演繹。
第一篇:宇宙從何而來?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TIANWEN
在最初的源頭,是誰在虛無中導引出有來?
在天地未成形之前,是誰又是依據什麼將它設計?
在一片混沌中,誰能看透其中所有的細節?
在實之外的空濛中,誰能辨清所有的規律,掌握演變的流向,讓世界按其意志成形。
這幾個問題可以歸納為一個主題:對我們這個宇宙而言,誰是造物主?誰是工程師?
面對浩渺的星空,任何人都會敬畏和好奇。古人科技受限,只能用神話來解釋天地的存在:盤古破鴻蒙,開天闢地,上帝創世紀,7天成形。
現今的科學研究和觀測領域,對宇宙起源的公論是大爆炸理論。
一個緻密致熱的奇點在內部膨脹之力的作用下發生了一次大爆炸(根據2010所得到的最佳觀測結果,這些初始狀態大約發生在133億年到139億年前)。
爆炸之初,物質以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
物質隨著爆炸餘波不斷膨脹,溫度和密度急速下降,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
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論已經被驗證,現在的宇宙學領域正在研究大爆炸之前的模型。而這也是屈原的《天問》第一句所問的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在最初最初的源頭,是誰在無中牽出了有,用現代的語言描述,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怎麼來的?
是否真的有那麼一個終極的造物主,從另外一個維度,如我們作畫一般,素手一揮,用畫筆在我們這個虛空總隨意點了一筆,奇點出現,再一口氣,畫作成形。
或者這個造物主不是藝術家,而是嚴謹的工程師,他像吹玻璃的師傅那樣,按照設計圖紙,用手中的吹筒和原料吹出預計的形象。
如果真有這麼個造物主,那他又是依據什麼去設計這個世界的,他的圖紙從何而來?也就是《天問》的第二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我們用了2300多年,在宇宙起源這個課題上,只是基本弄清了屈原的後兩個問題:世界是如何從混沌演變到如今這個形態的。
我們梳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隨著生產力的提升,文明呈現的是去神化的演變。
我們從相信神到相信人,從唯神論到唯心論到唯物論。
屈原是我們華夏民族最早期的覺醒者之一,他的《天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唯物主義啟蒙之作。
他提出的所有問題,表面是針對神話傳說,實質上是對當時的公論和權威提出質疑和挑戰。
近現代好萊塢文化侵襲似乎給國人造成了一種錯覺,就是認為我們中華文明不如西方文明那樣具有英雄主義精神。
實際上,縱觀整個人類歷史,華夏文明是世界主流文明中最具備英雄氣質的文明。
看看我們主流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事蹟: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齊大大聖、陳勝吳廣、南水北調、南海造島……
我們是最堅信人定勝天的民族,遇事第一反應是自救,而不是等著神仙救贖。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由內向外。
西方文明的根基是神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體系,得到源於神賜,失去是在贖罪。
我們的英雄主義是整個民族共同的氣質: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是敢教日月換新天、是旌旗十萬斬閻羅……
中華民族五千年,江山幾經易主,但文明始終在延續,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在於此。
屈原的《天問》,文辭華美,思想深刻。在那個矇昧的時代,屈原已經對生命的母題提出瞭如此玄妙又充滿科學精神的探索。
能將浪漫和現實結合得如此完美,千古以來,無人能出其右。
無論是作為愛國者、詩人、思想家、哲學家,他都值得被銘記,被傳頌。
希望我們的《天問》專題能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朋友,一起重新領略先賢遺風。
希望我們無論經歷多少風雨,依然能對世界充滿好奇。
希望我們能在全民娛樂的浪潮中保有格調,談到屈原不再只是端午、龍舟、跳江,而是《楚辭》、《離騷》、《九歌》、《天問》。
每週一期《天問》新篇
用現代視角重新解讀經典
和我們一起重啟先賢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