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日,知乎上一篇名為“不存在的同學(潘博文事件)”被廣泛傳播,在文章裡,答主和一位同學以及潘博文一同進入廢棄的宿舍大樓撿羽毛球,但潘博文從此再也沒有出來。更離奇的是,除了答主和同行的那位同學,所有人都完全不記得潘博文,連學生名單上也沒有了他的名字。

難道我們生存的世界存在BUG?或者是我們的地球存在平行時空?“消失的潘博文究竟去哪裡了”。

平行時空目前只是假說

平行時空和多元宇宙一直都是科學界的假說,這兩個其實都是指同一個概念,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之間存在區別。

斯蒂芬·霍金在《果殼中的宇宙》(2 0 0 1)中提出了體育界的多元宇宙,並且宣稱存在一個平行宇宙,那裡奧運會的金牌都被中美洲小國貝里斯包攬。對霍金來說,宇宙就像一個“太空賭場”,擲骰子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岔路,我們只能看見其中一條;然而,所有的路都真實存在。

多重理論還對我們最珍視的一個信念發起了挑戰,那就是獨特性,宇宙學家亞歷山大·懷倫金(Alexander Vilenkin)認為,我們所在的世界會被複制,哪怕是最微小的細節。由於這一過程可延續至無限,那麼最終會存在我們的無數個副本,而非僅此一個。

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不同的物理法則支配著其他宇宙,只要物理定律稍微有所不同,那麼這個宇宙就不會誕生生命。因此在多元宇宙中,有些宇宙是沒有生命的,比如引力常數不同,原子不會穩定存在等。

但是無論是平行時空,還是多元宇宙,都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假說,目前都並沒有證實。

其實,我們的世界裡從來都不存在“潘博文”,也不存在平行世界,“潘博文”只存在於答主的腦海世界。他自己也解釋了“潘博文”是自己為了緩解孤獨而創造出來的“幻想中的夥伴”,也稱Tulpa。

Tulpa究竟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假想夥伴”(Imaginary Companion)是個體命名、在日常對話中會被提及或者可以直接交流互動的角色,但這個夥伴對外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出現這種狀況的人群主要是3-11歲的兒童,假想夥伴甚至可以說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研究者發現擁有假想夥伴的兒童約佔52%至65%左右。一篇發表在《國際心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也顯示,中國5-6歲的兒童有40%左右擁有“假想夥伴”

1926 年,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就開始關注假想夥伴現象。1934 年,斯文德森發表了真正意義上的有關假想夥伴的研究,並對“假想夥伴”給出操作性定義:兒 童在與他人談話時提到的某個“看不見的人”,並且認為 自己曾與之遊戲生活一段時間,這個人對兒童而言是真實的,兒童甚至給這個人命名,但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存 在。根據這一定義,假想夥伴即指不被兒童以外的別人 看見的,但是在遊戲中兒童卻常常與之共同玩耍,似乎擁有獨立人格的假想人物。

如今,假想夥伴的定義被擴充套件,包括另外兩種型別:一種是有現實基礎的擬人化物品,例如布娃娃、木偶等。另一種就是角 色自居夥伴。在與角色自居夥伴活動中,兒童表現出不同的說話、行為和互動模式,甚至把他們自己當做另一 個不同的人物對待。

在潘博文的故事中,答主稱自己在初中時期經歷了人際排擠,內心十分孤獨,因此潘博文出現在了答主的精神世界裡。但我們要指出,擁有假想夥伴並不意味著與心理創傷有關,一些家長甚至粗暴地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有心理疾病的。這是不對的。

很多時候,假想夥伴是孩子們對人際關係渴求的表現。一些研究發現,有假想夥伴的兒童與人對話時對對話者的資訊需求有更好 的理解力,認為假想遊戲在孩子溝通技能的發展中扮演 著重要角色。但也有研究發現儘管有無假想夥伴的孩子在詞彙能力上沒有差異,但是有假想夥伴的孩子在敘述故事書裡的故事和個人經歷時表現出更豐富的敘述手法。

像這位答主就是如此,他在敘述“潘博文”的時候,甚至讓讀者都感受到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讓人脊背一涼,文章細節細膩豐富,讓人毛骨悚然,甚至讓人對世界產生了懷疑,懷疑世界出現了BUG,將一個活生生的人從世界消除,或者存在平行時空,“潘博文”穿越了。

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想夥伴”

當孩子和你介紹他的“假想夥伴”的時候,不要覺得它們是不正常的,是病態的,有心理疾病的。

這是孩子的一種正常現象,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假想夥伴”是兒童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並且認為假想夥伴的遊戲是兒童獲得外界的圖示,獲得知識和資訊的重要途徑。

家長可以透過假想夥伴引導孩子化解負面情緒、克服生活困難。,如果發現這位“假想夥伴”帶來了不良影響,比如成為孩子不良行為的藉口,或者這種現象和孩子曾經歷過心理創傷性事件有關,就要及時介入引導。

“潘博文”事件說明了什麼

其實每個人內心中存在一個“潘博文”,就好像答主一樣,他一直覺得自己過得很失敗,沉浸在虛幻的世界裡無法自拔,導致自己一直到現在都很恐懼社交,而“潘博文”的出現則成為了答主的一束光,自己和他去了哪裡玩,並且拿遊戲排解煩悶,在“潘博文”這裡,答主得到了社交滿足,對人生重新有了期待。

我們也會遭遇許多的挫折,我們的腦海裡也有一個“幻想的我”,以及一個“潘博文“,這是我們對現實人物的想象版本,在“潘博文”身上,我們可以疏解自己委屈、害怕、不安、孤單或者無助的不良情緒,這些幫助有時是我們無法從其他途徑獲得的。

4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在冰川中發現的10種神秘物體:冰雪少女入選,細菌最令人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