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宏觀”和“微觀”的概念,一般來說宏觀指的是肉眼可以看見的物體,而微觀是肉眼不可見的物體,比如各種微生物,分子,原子等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就屬於微觀。

而在哲學領域宏觀和微觀也同樣適用,一般情況下,宏觀可以代指某個集體,而微觀是個體之間的互動。簡單來說,宏觀和微觀就是集體和個體,全部和區域性之間的關係,而在物理學中,宏觀和微觀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物理學中要有宏觀和微觀的區別,我們又應該怎麼區分兩者的區別呢?其實在物理學中,關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區別也比較模糊,比如,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來說,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是宏觀的,可是對於生活在人體內的無數微生物來說,人類認知的微觀是它們的宏觀。

又比如站在銀河系的角度去觀察,地球就屬於微觀,因為在銀河系內像地球這樣的行星特別多,甚至數量多到無法準確計算,對於銀河系來說,地球屬於微觀。站在地球的角度去思考,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屬於微觀。

人類對於微觀的瞭解和探索起源於顯微鏡的發明,直到顯微鏡問世後,科學家才知道在我們肉眼不可見的區域還存在更小的生物和物質。隨著科學的進步,電子顯微鏡問世,人類可以觀察更加微觀的世界。

而在物理學領域,經典力學一直長盛不衰,直到20世紀開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問世,物理學家才發現,我們生活的宏觀世界中的物理規律並不適用於宇宙中的全部情況,在物體高速運動時,我們熟悉的經典力學就會失效。

其次,在微觀的量子世界中,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和宏觀世界完全不同,並且微觀世界中隱藏著超乎想象的龐大能量(核能源和反物質),因此物理學的發展方向開始轉向微觀的量子領域。

那麼在物理學中,是否存在一個宏觀和微觀的明確界限呢?如果非要給出一個分界線,普遍認為粒子物理學中對於物質尺度的認知就是宏觀和微觀的差別,也就是大於1奈米的物質屬於宏觀,小於1奈米的物質就屬於微觀領域。

但是,物理學中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界限,在人類的科學體系中宏觀和微觀都是“相對”的,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對比物件中,宏觀和微觀的概念是可以混淆的。自從量子力學誕生,科學家就對量子力學的基礎和解釋感到不滿意,因為量子力學中會出現一些宏觀世界中不會出現的物理現象。

在微觀世界中,“不確定性”是絕對的主角,一些微觀粒子可以憑藉不確定性原理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量子隧穿效應”中,即使量子具備的能量不足以越過某個能量壁壘,量子仍然可以機率性的越過能量限制。

就像是現實世界中的“穿牆術”,理論上來說,只要撞牆的次數足夠多,確實有機率實現“穿牆”,只不過機率很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但是在微觀世界中,單個粒子實現“穿牆”的機率並不低,正是因為量子隧穿效應,我們現在的宇宙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實現穩定。

量子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波,甚至可以兩種狀態同時存在,只有觀察者去觀察時,量子的狀態才可以被確定。因為觀察者的觀察肯對會到被觀察的系統產生影響,但是在產生影響後,可以保持一個量子系統處於穩定狀態。

量子世界中的“不確定性”並不影響我們宏觀世界中的“確定”,科學家一直想解釋微觀世界中的“不確定”,而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差距可能是關鍵,在什麼尺度下,量子的不確定性會“失效”?就像是“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巧妙地讓鐳的衰變和貓咪的生死結合在一起,向人類展示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宏觀和微觀中的界限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兩者之間的概念,而物理學中的“微觀”指的是我們暫時無法解決的量子力學難題,把宏觀和微觀分開,可以有效防止薛定諤的貓這樣的悖論產生。

我們理解的宏觀,可能是宇宙其他生物的微觀,我們理解的微觀可能是渺小生物的微觀,對於人類來說,目前的任務還是解決量子力學中的難題更重要一些。

5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如何像蝙蝠一樣,使用超聲波測距,仿生學的應用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