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有這麼一個人,他放棄優渥生活冒險回國,38歲的時候就研製出了中國首部雷達,後來在中國洲際導彈研製遇到困難的時候,身患重病的他臨危受命,憑藉一支筆,就完成了讓很多科學家望而卻步的導彈軌跡計算工作,為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成功試射立下大功。死後仍不忘祖國,將遺體捐獻給醫學院。

這個人,就是束星北。

束星北是誰?他是被中國的業內人士稱為“中國的愛因斯坦”的國際級科學大師、“天下第一才子”;他是與王淦昌齊名的世界級物理學家;他設計製造了中國最早的雷達;他僅花了一年多時間,就分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學位;他培養、啟蒙了李政道、吳健雄、程開甲等著名科學家。

同時,他也是一位願意放棄國外大好求學機會毅然回國奉命完婚的孝子;一位為了尋求救國之道而不知疲倦地奔赴各地考察其他國家國情的知識分子;一位在浙江大學曾任教19年,教過理論力學、理論物理、量子力學、熱力學、電磁學、無線電、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物理討論(與王淦昌合開)等課程,桃李無數的教師;一位挺身而出保護同僚的正義使者。他忠誠愛國,剛正不阿,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遇到事情總愛打抱不平,在浙江大學的師生中有‘束大炮’的綽號。”曾多次頂撞竺校長“沒能耐(去弄錢)”,竺可楨仍然尊重和愛惜的奇才。

1931年,獲得麻省理工碩士學位的束星北,不顧老師的挽留、同學的勸阻,毅然回到祖國,先後任教於浙江大學、暨南大學、交通大學,為中國近代物理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而且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他也從未忘記“科技救國”的理想,看到了家鄉戰火紛飛、國土瀕危,看到了日本在中國領空長驅直入,濫殺無辜,用武器摧毀著中國的人民,一顆赤子之心讓他誓要用一身本領報國、研究新式武器,為此,束星北就放棄自己的課題,轉而潛心研究鐳射、雷達等頂尖科技,終於成功在1945年研究出了中國第一臺雷達,被認定為“中國雷達之父”。後來他對當年研製雷達時做過回憶:“我造雷達完全是為了防日本飛機的空襲,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前途或爬升。”

1952年,在山東大學物理系任職的同時,他又開始研究氣象學,先後發表了《流體力學》、《氣象動力學》等多篇學術論文,並接受中國氣象學會的委託,在青島籌建了一座氣象研究所。

前面提到過,束星北眼裡容不得沙子,還有個“束大炮”的外號,這讓他在那段特殊的時期,被安排到了偏僻的地方打掃廁所……

經歷一段特殊的歲月後,他在1978年的時候又被聘為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教授,在此期間,他不顧自己身患重病,帶著氧氣袋和腎上腺素氣霧劑,爭分奪秒地給學員們授課。還憑藉深厚的數學基礎,開展了以實測為基礎的海洋內波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並達到國際領先地位。

轉眼間又到了1979年底,中國首次進行洲際導彈的試射,這需要計算導彈彈頭資料艙在公海最佳的接收和打撈時間,為此國家專門撥款100萬人民幣,可一時之間也找不到相關方面的研究專家,來完成這項絕密任務。後來有人推薦束星北,錢學森就將這一任務交給了他,請他準確計算出洲際導彈的執行軌跡。

結果束星北分文未要,憑藉著海洋研究所的一支筆、一摞紙和一臺不怎麼好使的計算器,完美地將這項計算任務給完成了,既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經費,又爭取了時間。而當時,他已經72歲了,而且多年磨難身體不好,就像前面提到過的,需要用藥物維持身體。

1983年10月,束星北在病危期間,對家人說:“我的遺體千萬不要火化,火化是浪費,對社會無益。現在青島醫學院的屍體標本非常缺乏。將我的遺骨變成骨骼標本,供教學使用。”束星北還說:“我70多歲,我的腦子還像二三十歲那樣靈活,可以供解剖研究用。”束星北的無私,即使是現在,又有幾人能做到呢?"10月30日,一生命途多舛的束星北,與世長辭,家人遵循其遺願,將屍體捐獻給青島醫學院,以完成其死後繼續為國奉獻的理想。

天縱奇才,先後投師愛因斯坦、惠特克、達爾文、愛丁頓等科學巨匠,深得波爾、李約瑟等著名學者讚譽,教出諾獎得主李政道、“兩彈元勳”程開甲這樣的大佬,為國奉獻那麼多,卻命途多舛,實在是讓人嘆息。

束星北的遭遇,因其才華而更令人動容,那麼,他為什麼能獲得這麼高的讚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呢?這和他深厚的數學功底有很大關係,而這,從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

比如,在跟隨世界一流的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學習期間,他參與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的推導,該方程被稱為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將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相融合,併成功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再比如,他在72歲高齡,在需要用藥物維持身體的情況下,憑藉簡陋的工具,完成了艱鉅的計算任務,助力中國洲際導彈試射;也是因為數學這個有力的工具,他輾轉多個“戰場”而遊刃有餘,如量子力學、相對論、天文學、氣象學、海洋物理研究等,在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從他的科研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數學的重要性。確實,數學非常重要,被稱作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任何研究想要更進一步、想要得到驗證,都離不開他。因此國家也非常重視數學,將其列為三大主要學科之一,並舉行一系列的競賽選拔人才,比如生命科學領域的大佬,施一公當初因為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被保送清華,開始傳奇之旅;還有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劉路,也是因為大三時攻克了一道世界級的數學難題,一畢業就被母校中南大學聘為正教授級研究員,並獎勵100萬人民幣……

可是,數學在重要的同時,也非常難,讓很多學生頭疼不已,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是被數學枯燥、複雜的外衣給“勸退”了,無法對數學產生興趣,劉路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自己只是對數學單純的感興趣,才不斷鑽研,最終取得成果。

誠然,像劉路那樣天生對數學感興趣的天才很少見,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而只要有了興趣,學什麼都會比較簡單了,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怎樣才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呢?這就不得不提民國時期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劉薰宇,他可是把對數學不感冒的齊民友變成了一個數學家、把之前很少接觸數學的豐子愷引進了數學世界大門從此無法自拔的人。

武漢大學前校長、著名數學家齊民友,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了這麼一件事,他表示自己中學時對數學不感興趣,可後來無意間看了劉薰宇的書,卻漸漸沉浸其中,不由自主的就學了很多數學知識,了解了很多學習數學的方法,慢慢就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著名畫家豐子愷在春暉中學任教時,和劉薰宇相識,看了劉薰宇的幾篇文章後,他就懊惱道自己此前居然從來沒有踏進數學的大門,沒有領略到其中的趣味,實在是莫大的損失。後來劉薰宇出一篇文章,他就讀一篇,哪怕是熬夜甚至患了眼疾也要看完。

為什麼劉薰宇的作品有這麼大“魔力”呢?因為他憑藉豐富的學識和經驗,蒐集、創作了很很多多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在富有趣味的同時,包含著數學知識,可以讓讀者在不由自主讀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吸收數學知識、學會解題方法等,剝開數學枯燥的“外衣”,慢慢引領讀者領略數學之美、踏進數學大門。

現在,經過整理劉薰宇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數學趣味》、《馬先生談算學》、《數學的園地》這三本書中,很多學生看完這三本書後,都會對數學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從而提升成績,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在科學家眼裡, CPU和原子彈, 哪個更難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