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生物個體的自然發展規律,但是個體生物的生殖繁衍,讓整個種群可以一直髮展生存下去,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永生”。但是地球環境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那麼如果生物的發展趕不上生存環境的變化,最終就會被淘汰。
也正因為如此,目前已知地球上共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小規模的那就更加數不清了,每一次生物滅絕事件都有大量的物種被淘汰,當然同樣也會有新的物種出現來填補空白。
例如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毫無徵兆的衝入地球大氣層撞擊到地球表面,撞擊產生的破壞能量以及後續的影響,導致當時已經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災難性滅絕。
其實恐龍的滅絕,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在恐龍滅絕後的1000萬年時間裡,哺乳動物迎來了大發展的時期,迅速地佔據了恐龍滅絕後空出的生態位,這也給人類的出現以及後來發展出智慧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當時比較典型的代表生物就是三葉蟲以及怪誕蟲等等,它們都生活在海洋。科學家猜測第一次大滅絕事件可能是源自於一次超新星的爆發,短時間內釋放極強的伽馬射線,地球的臭氧層被破壞,最終導致食物鏈崩潰,大量物種消失滅絕,當然也主要是海洋生物。
在此後相繼的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主要的引發因素也就那幾個方面,例如地外天體的撞擊、氣候的變化、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以及板塊移動以及火山爆發等等。
五次生物大滅絕間隔時間最長的超過1億年,最短的4千多萬年左右。那麼現在距離上一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過去了6500萬年前,雖然說時間上並沒有重複性和規律性,但間隔時間的確很長了。
尤其是近些年來人類的快速發展、地球環境的變化、大量物種滅絕以及進入瀕危狀態等等條件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很多科學家也在懷疑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否已經到來。
此前《保護科學前沿》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作者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由於地球環境的惡還,地球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代。
這個報告也並非是譁眾取寵,它的作者是來自全球17位頂尖的生態學家和氣候學家,這個團隊總結整理了近些年來世界上150多所頂尖學府的相關環境變化研究以及著作,從而對地球上可能發生的氣候和人為災難預報進行了調整,他們認為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生物滅絕時代。
科學家認為未來的一個世紀內,將會有20%的現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近些年來人類快速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也導致溫室效應日漸嚴重,2020年南極和北極分別出現了破紀錄級別的高溫,而在今年年初北極地區科學家也發現了多具史前動物的屍體殘骸裸露,這意味著地球氣候變暖,冰川以及永凍層的融化。
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3S)根據資料統計分析,認為2020年的平均氣溫已經超過了2016年,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地球溫度最高的年份,在這樣的現狀下如果繼續進行下去,科學家認為本世紀末北極熊將面臨滅絕的風險。
生物大滅絕事件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身處其中更是難以察覺,它有可能持續數百萬年之久,只有從長的時間段內才能體現出來。因此科學家猜測目前地球可能正在第六次生物滅絕的時代,只是人類尚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