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人的死亡過程到底是怎樣的?死後還能聽到?

人的死亡有兩種,一種是腦死亡,這個理解很簡單,就像電腦的CPU燒了,外圍硬體即使完好,那麼也跟著死了,但電腦CPU換一個即可,人腦沒得換,而且換了也就再不是自我了!

另一種是外圍關鍵器官壞了,比如主機板南橋北橋、或者電源,或者供電晶片等壞了,電腦也會掛,這種情況一般更換配件即可,所以很多人移植器官後依然可以存活多年,當然還有像癌症那樣擴散後,全身都是癌細胞,連換“零件”機會都沒有的時,那就徹底沒戲了。

人死亡後,哪個器官最晚罷工?

答案真的是聽覺!

第一個消失的是視覺,這個似乎很好理解,因為那會可能連抬眼皮的力氣都沒了,而且大腦處理立體視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沒力氣的時候還是閉目養神吧。

然後消失的是觸覺,但人體最後會把能量供應給大腦,體表就會失血失溫,感覺神經沒有血液供應就會無知覺而麻木。

最後消失的是聽覺,道理很簡單,因為聽覺距離大腦最近,並且聽覺傳導是透過耳蝸內液中的毛細胞將聲音訊號轉化成電訊號,然後傳遞到大腦,它的傳導神經很短、消耗很低,基本上只要大腦活著,就會有聽覺。

死後還有聽覺嗎?

耳蝸的毛細胞轉出來的電訊號,要送到大腦處理後才會形成聽覺,否則就像動圈式話筒,振動後發出的電訊號,沒有電路處理,那麼這個訊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從理論上來看,腦死亡後這個耳蝸毛細胞送出的電訊號,根本就“無人”處理,又何來聽覺之說?

《科學報告》推翻研究,重新整理我們認知

2020年7月8日,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在《科學報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生命的盡頭持續聽覺》,它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人體在垂死之際,大腦對聲音的反應,這個發現將會幫助家人和朋友對處在最後一刻的親人予以最後的關懷。

研究人員使用EFG(腦電圖)輔助測量大腦活動情況,分析了健康對照者與即將臨終的患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到無反應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從正式死亡開始前的幾小時,患者的進入了反應遲鈍的時期。

但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垂死之際的患者,對聲音的反應會對比其他方式的感知要明顯得多,也就是說,即使患者已經沒有什麼知覺,但在進入正式腦死亡之前,仍然是聽得到周圍聲音的,因此從理論上來看,即使沒反應,來看望的親人也可以透過話語讓患者知道來看他了。

UBC心理學系教授勞倫斯·沃德稱,對比了多個患者和健康人對聲音的識別度,確認了這一發現。臨終關切有著30年經驗的加拉格爾博士也表示,她見證了臨終關切對患者非常積極的一面所以她比較認同這個發現。

不過據研究者稱,儘管研究表明有反應,但無法從實際角度來衡量患者是否真的聽懂並處理了這些資訊,因為進入死亡程式的患者無法開口告訴研究者。

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學院的研究

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學院重症監護與復甦研究專案負責人薩姆·帕爾尼亞的研究則更驚人,他們發現,在心臟停止跳動,大腦停止供血到腦電波停止這個時間間隔,有些超出他們的預估。

2013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9只被麻醉的實驗大鼠誘發心臟病,然後觀察大鼠在臨床死亡後的腦電波活動情況,結果觀察到了一段“應急狀態的”腦電波,簡單的說就是人體在心臟停止跳動、大腦在供氧停止後還會爆發出一段應急興奮狀態,此時的狀態足以大腦處理很多生理活動過程!

圖1 大鼠腦部(左)和人腦(右)的結構示意圖

但相關研究者並沒有表示這個時間有多久,不過有一點可以瞭解到的是,這些活動都可以透過腦電波診斷得到,而現代腦死亡判斷標準則要比這個嚴苛得多,所以從理論上來看,心跳停止能聽到聲音完全有可能,但在腦死亡後則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各位吃瓜群眾也可以放心地聊天,但問題是還有一個倫理問題,於情於理我們都不宜這樣操作,畢竟還是以死者為大嘛。

1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我是誰?什麼對我重要?我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