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人們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快速增長,能否開發出新型可持續能源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人造太陽”的問世或許將是該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
“人造太陽”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可以在未來幾年推動世界的能源發展。該反應堆透過向一個封閉的熱等離子體迴路施加強磁場來產生電能,該回路的溫度可達1.5億攝氏度,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都要高出約10倍左右,而依靠磁場和過冷技術可以使其保持封閉狀態,這是一種稱之為託卡馬克(Tokamak)的裝置,它利用強磁場將熱等離子體限制在圓環之中。
事實上,我們所知的能量都來自基本的化學和物理過程。裂變和聚變就是原子產生大量能量的兩個物理過程。 當一個較大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較小的原子時,裂變就發生了,這種技術通常用於生產核武器。 然而,當兩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由較輕的原子形成較大的原子時,就會發生聚變。因此,它不會產生高放射性裂變產物。
核聚變材料在自然界中是極為豐富的,它甚至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出來。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世界的戰略能源需求,還將為可持續發展和全球經濟作出重大貢獻。
以韓國的“人造太陽”為例,韓國聚變研究所(Korean Fusion Research Institute)最近宣佈,其核聚變裝置創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將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流保持20秒鐘,儘管這不是聚變反應堆第一次達到1億攝氏度,但這是第一次執行超過10秒鐘。韓國的聚變裝置使用氫同位素產生灼熱的等離子體流其中單個離子和電子被分離。
假設聚變反應完全執行的情況下,從一升海水中提取的氘會釋放出相當於300升汽油的能量。它也被認為是清潔能源,因為它不會釋放出任何溫室氣體,且幾乎不產生核廢料。
總部位於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專案,預計將於2025年建設完成,其目標是解決世界能源需求問題。然而,考慮到高達225億美元的高額成本投入,實現真正的核聚變能源方式無疑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