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筆者 龍葵草

人類是富有想象力的生物,我們能夠透過感官來建立對外部事物的認識,然後遇到未知事物時會從已知認知中尋找匹配度較高的答案。如果有些問題是從未發生過的,那麼我們只能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和情況去推測該問題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這就是人類豐富想象力集中體現的地方。

未來人類將會如何進化?這個問題只能透過我們的想象力去回答,現實情況根本給不了確切的答案。面對這個問題,有人會說未來的人類身上的某些器官部位因為長期得不到使用而退化,也有人認為未來人類身上出現更多與機械結合的情況,可見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因此下面筆者列舉了幾種未來人類可能進化的情況,一起來看看。

未來人類將可能變成什麼樣?

十九世紀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跟隨船隊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全球航行,最終寫下了奠定生物進化學理論的《物種起源》。達爾文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他認為任何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即使人類文明再強大,也無法擺脫這一規律的束縛。因此在人類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會為了適應環境變化而改變自身。

英國著名小說家赫伯特·威爾斯在其科幻小說《百萬年的人》中描述了人類未來可能的進化方向。從小說描述的情節來看,他認為人類對科技產品的依賴會導致減少對人體某些部位的使用情況,對大腦的使用情況會增多。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曾在19世紀提出“用進廢退”學說,動物身上的部位如果長期沒有得到使用,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該部位就會逐漸退化。

因此根據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未來人類的手部、頭部都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而威爾斯在他的小說中將未來的人類塑造成頭部增大、四肢萎縮的形象,這是未來人類進化的可能方向之一。還有一種觀點截然相反,認為未來人類身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機械部件,實現人體半機械化。

現代人體也存在加入機械元素的情況,但這些機械部件的加入通常是為了完善軀體殘缺導致的殘疾。而未來人體實現半機械化就不再是為了補全殘缺的軀體,而是為了加強軀體的活動能力。舉個例子,現在我們可以用手做很多事情,但大多數人的手無法自由旋轉,無法自由伸縮,因此在執行一些特殊任務時受到限制,而機械臂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基因技術或誕生更強人類

現代基因技術是人類醫學上強有力的一門技術,它不僅能夠幫助解決人體缺陷和疾病的問題,還能幫助人類培育出具有優良形狀的植物和動物。任何生物的性狀都是基因表達的結果,因此想要改變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必須深入到基因層面。比如如果想要提高人的視覺能力,那麼我們可以透過基因工程來讓自身獲得貓眼的能力。

自然界許多動物都展現出超越人類的能力,比如狗具有極其敏銳的嗅覺、蝙蝠具有超強的抗病毒能力、獵豹擁有比人類更出色奔跑能力等等。這些動物某一方面出眾的技能都是基因表達的結果,因此如果能夠將這些基因進行改造,然後新增到人類的基因序列中,最後誘導這些特殊基因的表達,那麼一些動物的高超技能也可以被人類掌握。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不僅可以改造人體,使人體獲得更強的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還可以讓人體變得更適應太空環境。未來人類大機率要飛出地球,去尋找新的可宜居星球,而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人類適應太空環境是前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完全適應了地球上的重力環境和氣壓環境。

而太空環境中的重力場和氣壓完全不同,因此人體必須做出適應和改變,基因編輯技術或許能夠從根源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關於基因技術改造人類的問題,還有人提出了“設計嬰兒”的方案。該方案指的是在嬰兒出生之前就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嬰兒避免重大疾病,以及修改決定嬰兒在某一領域的基因。

2018年出現過真實版的“設計嬰兒”案例,一對夫婦在專業基因研究團隊的幫助下,讓他們未出生的孩子就獲得了不會患上艾滋病的能力。原本該研究團隊認為透過該案例,大眾會對這一技術感興趣,從而進行嘗試。但沒想到的是該訊息釋出後該研究團隊遭到了外界眾多指責和批評的聲音,都指責他們沒有顧及倫理道德問題。

由此可見,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來改造人類是一件聽起來很酷的事情,但它實際上會產生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深遠,想要推廣開來比較困難。

有沒有考慮過人類會自願退化,甚至是自願滅絕?

除了以上說到的人體遵循自然選擇而進化和主動尋求進化的案例之外,有學者認為未來人類的發展還可能存在自願退化甚至是自源滅絕的情況。從人類過去的發展史來看,人類進化得越高階,對周圍生物的威脅就越大。如果人類未掌握馴化能力,那麼曾經的野豬也不會過早就失去生命。如果人類未開啟工業化革命,那麼對環境氣候的汙染就不會那麼嚴重。

如今人類還在不斷地對自然環境和自然生物施加影響,這種影響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質變,屆時我們在看到自然環境和生物都遭遇前所未有的浩劫,或許會反省自身,人類是不是應該退化到原始形態會更好,這樣對其他生物的威脅就會大大減少,地球生態系統是否就會重新恢復平衡?

關於人類未來如何變化的猜想還有很多,我們可以不停地聯想下去,但也要顧及實際情況。

10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馮純伯院士——從電力轉向自動化研究,參與863計劃,提出系統辨識新預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