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5500萬年前,地球上的溫度瞬間飆升了8度,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蛇,卻又“燒”死了蛇,遠古巨蛇深埋地下,等待人類的發掘來訴說這段歷史。

圖:始新世極熱事件在地質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始新世極熱事件

6500萬年前,小行星的撞擊打破了地球內部的平衡,能量源源不斷噴出地表,火山灰鋪天蓋地,陽光難以普照眾生,食物鏈崩塌,恐龍時代結束,空出了大量生態位。

或許是植物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固碳,又或許是噴發帶出的溫室氣體實在太多,總之在後來的1000萬年內,地球溫度穩步增長,全球平均上升了至少3度,然而這僅僅是開始。5500萬年前,全球不同地區的溫度在一瞬間,突然提升了5-8度。究竟這個瞬間有多快?

科學家眾說紛紜,有說2萬年的,有說13年的。即使是十萬年,在生命演化的車輪下,亦猶如白駒過隙。主流的假說認為氣溫驟升的起因是氣溫在某一刻衝破了臨界點,有序的洋流隨之崩塌,混亂中暖流衝向極地。而早在恐龍時代,兩極就不存在冰蓋,因此直接懟向了深海之中的遠古封印——可燃冰。

可燃冰融化,大量甲烷被釋放,它是比二氧化碳活躍20多倍的溫室氣體,促使全球乃至極地溫度驟升,而氣溫越高,可燃冰化得就越多,形成正反饋。躲過小行星、剛嶄露頭角的獸族倖存者完全無法適應這種節奏紛紛下車,但對於冷血家族來說,就像是進了桑拿房,簡直不要太爽。天時地利人和,絕世巨蛇橫空出世。

獸族、龍族再次博弈獸族

恆溫調節的演化是哺乳動物的驕傲,可以在不同環境中時刻保持身體處於最佳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走南闖北。而不像熱帶魚,魚缸水差一度我就死給你看。基於此早在1億多年前,哺乳動物就已經遍佈世界,儼然一副靠死恐龍妥妥吃雞的架勢。

隨著氣溫升高,哺乳動物的體溫調節機制也跟著不斷演化。直到5500萬年前,氣溫改版速度從原本的v2.01到v2.02,瞬間變成了v3.0到v4.0,調節機制完全來不及更新。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內熱無法快速散出,紛紛被熱死。倖存下來的反而是體型小巧、一吹就“涼”的物種。在這種環境下,恆溫機制變成了累贅,抑制了哺乳動物變大變強。

龍族

細數今天地球上較大的蛇,亞馬遜森蚺,印尼網紋蟒,非洲巖蟒、緬甸蟒等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享受著赤道附近的熱帶氣候。

變溫動物(冷血動物),體溫被動地隨環境變化,因此環境決定了個頭。例如東北的蛇,冬天只能龜縮起來冬眠。熱帶地區,終年高溫,蛇可以從外界汲取的能量更多,體溫高,體內酶的活性就強,生長代謝就快。

恐龍滅絕後,亞馬遜雨林達到了終年30多度,意味著冷血動物與恆溫動物的體溫相差無幾,在風口上冷血動物想不飛都難。轎車大小的煤龜、SUV大小的森林鱷、冥河鱷等等巨獸紛紛現世,還出現了以龜、鱷為食,迄今為止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

圖:哥倫比亞地區,亞馬遜雨林發現的泰坦巨蟒脊椎骨(右)與如今蟒蛇(左)對比

15米長的身軀,超一噸的體重,使之成為既恐龍之後,第一批崛起物種的霸主,似乎在宣誓著無論河東河西,世界最終的主宰依舊是龍族。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老祖宗曾說過,做蛇不要太囂張,水能載蛇亦能覆蛇。隨著5500萬年前的極熱事件爆發,泰坦巨蟒把體型修煉到了極致,然而卻沒能堅持到極熱事件最高峰,因為它們同樣被熱死了。

由於泰坦巨蟒自身沒有主動散熱能力,在外部能量供給下肆無忌憚的擴張,體格越大,意味著溫度從中心向外擴散速度越慢,最終它越過了溫度超過自身負荷的紅線,隨著地球溫度繼續快速飆升,蒸桑拿房變成了大鐵鍋,巨蛇最終在5800萬年前隕落。巨蛇的曇花一現,似乎在演繹“養肥再殺”的劇本。

甲烷雖然強,但不穩定,容易被紫外線氧化,或直接溢位大氣。始新世極熱事件就像一腳地板油緊接著一腳重剎,埋下了累累巨骨。倖存的哺乳動物小夥伴們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又開始茁壯成長。

圖:這貨是鯨豚始祖——巴基鯨(左下角有個泡水裡的)

5300萬年前,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氣溫以相對較緩的速度再次接近極熱事件頂峰。此時,大量哺乳動物已經適應了這種變化,並且現存各類動物的始祖開始湧現,藍鯨的始祖巴基鯨也開始下水,為成為地球史上最大物種發起衝鋒,而龍族再也無法撼動獸族的地位。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僅有兩位科學家無留洋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