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教授戴上意念頭盔,數億人的身影,幾秒內從他的腦海穿梭而過。他卻能準確搜尋到目標物件,閱讀他的記憶,控制他的思想,甚至殺死對方。
電影《X戰警》中,X教授利用“腦波強化機”,將腦電波控制技術變成超能力。
而現實裡,也有人利用腦電波訊號,控制物體移動,燈泡開關,甚至讓截癱患者重新掌握對身體的主權。
江蘇無錫,陳輝戴上自家工程師研發的頭箍,凝神盯著賽道上的玩具賽車,十幾秒後,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小車竟然沿著賽道開動起來。
另一個戴著頭箍的男生,領會陳輝的要領後,讓一輛白色電動車“無人駕駛”。
這不是電影鏡頭。江湖傳說的“意念控制物體移動”,真實發生了。“意念控制”的背後,其實是腦電波控制系統。
8年前,陳輝將“意念控制術”搬上了淘寶。當別人還在羨慕馬斯克的腦機介面技術時,我們花600多元就能買一套腦波意念檢測燈了。
這不是超能力人的大腦是帶電的,當你的感官受到刺激後,會產生一定的情緒或知覺,這些感受會先轉化成電訊號,沿著神經纖維傳到神經中樞,大腦海馬體的灰白質區域,會咻地一下產生電火花,然後趨於平靜。
腦電波領域的一切,都讓陳輝著迷。
透過採集腦電波,透過儀器破解成數字訊號,意念就能控制小車移動,也能讓燈泡“領悟”你的想法。
去年,上海一個商場的門店開業,請陳輝幫忙設計了一套腦電波燈泡控制裝置。十幾個燈泡排列成品牌LOGO,進店的顧客戴上“意念頭箍”,集中注意力,小燈泡一個一個亮起來。顧客注意力分散之後,燈泡隨之暗下來。
那天,品牌店門口的隊伍始終沒斷過,全都想體驗一把意念控制的滋味。
以腦電波控制為主題的比賽現場,也經常出現陳輝家的產品。
兩個學生帶著頭箍,站在桌子兩端,桌上擺著一套迷你足球。學生專注於球場,幾秒鐘後,足球顫動了一下,接著朝一方的球門滾動起來。眼看著球要滾進對方的球門,卻因為興奮一時走神,被對方趁機絕殺。
商場,品牌和遊客互動的小遊戲裡,遊客用腦電波控制螢幕裡的糖塊,通關了可以獲得獎品。這是陳輝店裡最貴的一款產品,售價四萬五千元。
“看上去很高科技,實際上,只是提取了人體的生物訊號。”陳輝解釋,大腦有很多奧妙,存在不同的“訊號值”。如果把腦電波理解成大腦的電器性震動,這些振動的頻率,便是“訊號”。
人類當前的技術,足以採集到這些訊號值,並加以利用。
採集大腦訊號值的神奇裝置,就是“意念頭箍”。頭箍裡,藏著感測器,陳輝的產品,採集人體三個訊號點:兩個耳垂,以及額頭處。
如果把人的專注度打分,從一分到十分。分數越高,你控制物體的能力就越強。
腦電波控制儀,並不是一戴上,就立馬能控制物體。“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將看到的資訊反饋給大腦,學習用大腦控制物體。”
“聽起來很玄乎。”陳輝說,這幾年,很多人一進網店,就會來一句:“這是騙人的吧?”
“是不是智商稅?”
甚至還有人問:“我戴上這個,能不能像X教授一樣讀取別人的想法?”
腦電波技術領域太小眾,買家的誤解太深,這對陳輝的客服挑戰不小。每天,客服都在對淘寶買家進行“腦電波科普”,從認知層面起步,推廣自家的產品。
“說神奇,這個東西也沒那麼神奇。”生活裡,也隨處存在人體控制物體,比如樓道的聲控燈,光敏燈。
“中國人玩不了這個”世界上最早發現腦電活動的,是英國人Caton。1875年,他在動物大腦上記錄到了“電火花運動”,於是寫了篇論文發表。但沒人理他。
半個世紀後,德國人Berger製作了第一張人腦腦電圖。進入21世紀,才有公司推出腦電波控制相關的產品。
2007年,美國一個團隊,給高位截肢的患者大腦內,植入一塊電子晶片。訓練後,將患者的思想破解成數字訊號,向裝置發出指令。患者就能透過意念收發郵件,玩遊戲。
創業前,陳輝在美國公司Neurosky做銷售。Neurosky以研究、開發腦波模組為主。腦波模組是腦電波控制產品的“核心元件”,相當於生活中,電子產品裡的“晶片”。
彼時,國內不少公司沒有研發腦波模組的能力,都是在Neurosky的腦波模組基礎上,進行二次研發。
2012年,Neurosky派陳輝在網上開一家店,銷售腦波模組,以及相關的小遊戲軟體。
“當時,國內普通買家對這個領域的認知太少。”開店後,很長一段時間,貨賣不出去。公司要放棄中國市場,“覺得中國人玩不了這些東西。”
這成了陳輝心中的一個結。後來,他自己兼職開了一家店,取名“大腦實驗室”,從最基礎的感測器開始賣起。
陳輝的創業,從無錫一家公寓的小房間開始。逼仄的房間只有一張桌子,圍坐著三個人,他是運營,對面是兩個請來的大學生兼職客服。“當時的營業額,只能請兼職。”
來購買感測器的買家,幾乎全是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他們收到感測器,自己拿到實驗室二次加工,研發成腦電波產品。
堅持了3年後,陳輝辭掉工作,聘請工程師,研發腦電波控制產品,他想擁有自主研發能力。
最初研發出來的產品,經常被買家吐槽:“怎麼這麼醜!”
“做一個腦電波控制燈,要多粗放有多粗放。一塊裸露的黑色控制板,裝著所有元件,買家拿回去,燈泡只能裝在電路板上。”但好在產品效能好,還是有不少回頭客。
後來,陳輝的辦公地點,換到了居民樓,過幾年又搬到了寫字樓。固定員工也有了十幾個,他的產品也不再是裸露的板子,而是有專門設計師開模、設計的外觀。
“這背後,就是買家的認知度在提高。”
飛入尋常百姓家陳輝一直在意,普通買家“不懂腦電波”這件事。他想了很多辦法,讓外行人也喜歡上“意念遊戲”。
前不久,工程師結合電路板和刺繡藝術。在刺繡圖畫周圍,繞一圈小燈泡,再用程式碼DIY燈光效果。“這個元件成了店裡新的爆款,招來了很多新買家。”
下一步,陳輝要讓腦電波也能控制小燈,買家用意念,就能讓刺繡燈亮和暗。
也有公司要求私人定製,工程師設計一場拓展活動,讓沒有玩過的人,嘗試各種腦電波控制遊戲。
後來,很多公司員工,都跑來店裡,想給孩子買一些入門款,鍛鍊孩子的專注度。
在一個電動車品牌的推廣活動上,工程師幫該品牌設計了“意念控制電動車”的遊戲,兩個顧客站在大螢幕前,用意念“賽電動車”。
人體除了腦電波可以控制,肌肉也可以控制。這幾年,陳輝還增加了“肌肉電感測器”。在自己手上,和機器人手上分別帶上特製的手套,自己做出什麼動作,機器就會跟著模仿。
有一次,一個醫療器械機構,找陳輝開發可用於製作假肢的感測器。市面上的假肢,大多是僵硬、固定的。利用“機械臂”,識別殘疾人的關節神經,能直接控制小腿的走向。
小小的感測器,能幫助殘疾人行走。對於陳輝來說,意義便也不再停留在娛樂上。工程師按照醫療機構的要求,最終生產出,能讓假肢更“智慧”的感測器。
將來,他的目標是,將腦電波控制產品,運用到更廣泛的空間。“能不能教機器人動起來?或者往門檻更高的無人駕駛等領域發展?”
十年左右的時間,腦電波控制類產品,對買家來說已經不像當初那般陌生。網上,相關店鋪已有數十家,並且產品越來越趣味和簡單。
幾年前,陳輝剛創業時,沒有想過如今的成績。當下,他也不敢想象,未來的科技會發展到何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