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學科與科學,看起來只是把兩個字顛倒了一下,內涵其實完全不同。

作為理工科的留學生,我在國外(歐洲)呆過八年,接觸了歐洲人對科學的態度,也知道中國人對科學的情結。僅僅拿“文藝復興”來說中國人與歐洲人的社會人文的差別,是不足以說明差異所在的。

感覺歐洲人沒有中國人的“科學”情結,不會把科學當做至高無上的東西,頂禮膜拜。卻很久想不明白科學這兩個字,為什麼在中國和西方會有明顯的語境上的差別?

嘗試用中文解讀“科學”,並關注對此概念一般的理解,卻發現有諸多的混淆。如何區別科學的理論,和科學的研究過程,還有那些只是科學的入門者其實並不懂科學的人?用“科學”二字是區別不開的,除非加上其它的修飾語,如上面的“科學原理”,“科學研究”,“科學入門”。然而現實中,我們通常用一個“科學”代表,而混淆了其不同的內涵。

我們習慣於使用“科學”二字,代表幾乎現在所有的科學領域科學事物甚至人,但卻區分不開究竟是已經成熟的科學原理,還是尚在摸索中的並非定論的內容,甚至只是幾個學子就自稱為科學了。“科學”的含義未免太寬泛了吧!

因為我們不喜歡用很長的詞彙做稱呼,所以雖然用“科學”太寬泛,但大家也一直在用科學二字,代表成熟的科學理論,也代表還並不完整的研究,甚至代表尚在讀書者的學識。以至於說起科學,不加語義環境,都不知道它究竟是那個層面的。

今天想到“學科”二字,兩個字顛倒一下,卻突然明白了,其實這才是我們說的“科學”的本意!

science,翻譯為科學,這是從日語裡來的。science的英文字義(詞根)卻是“片段”,“場景”之意,也就是“分而治之”的含義,或者說是把問題分解開,分別予以擊破(研究明白)的概念。科學,意即“分科之學”。

所以,科學原本就是分科之學,分而治之的概念,當然那是西方人的本土文化,在西方人原汁原味的認知中,在基於詞根本義的認知中,它不神秘,也沒有什麼高不可攀的內涵,所以西方人說著這個詞,腦海出現的圖景就是一個個的片段,就象電影膠片,一張張的分解,不會對它頂禮膜拜,該是啥就是啥罷了。分科之學,場景研究,片段研究,這些概念內涵的場景下,人更容易坦然面對科學,恰如其分的看待它。

而在中國人的圖景裡呢,科學並無這種“分鏡頭”的概念,不是研究的片段、場景,也不是學科的分解,而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桂冠!

現在想來,確實有必要區分開“科學”和“學科”的名詞,各自代表不同的含義。以免一說科學,不知道那是已經成型的科學原理,還是尚在研究中的探討,二者的差別太大了!“科學原理”輝煌燦爛,而“科學研究”則啥可能都有,甚至失敗、錯誤、被推翻!而科學領域的入門者的場景,面對科學原理,其實僅是一張薄紙。

想來,按中國人現在的語境、圖景和習慣性認知,我們嘴裡的“科學”,其實應該是對應於“科學原理”,“科學規律”,這是已經成型的、經過多年驗證、可以推廣並指導實踐的科學成果,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比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我們在大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等基礎課裡學的各種定理定律,那些被千硾百鍊的內容,可以稱為“科學”,意為科學原理。

而研究所、研究室正在研究的專案,也只是“學科”範疇,並沒有上升到“科學”原理的程度。只有那些被髮表,然後得到公認的內容,能夠上升到理論的程度,能夠指導後續的實踐並被實踐證實是正確的,才是“科學”的內涵。

而現在的大學生,學的掌握到的只是“學科”知識,他們缺乏實踐,沒有親身經歷、研究和體驗,知識在他們那裡並沒有上升到科學的程度,沒有融會貫通,依舊只是學科片段。

這個“科學”與“學科”的劃分,實際上有助於明確的區分“科學”,與現在的“科學研究(過程)”,而不把正在研究的、尚無結論的東西,和科學的原理混為一談。

混為一談的結果,是思想的混亂!

比如,中西醫的問題。國家看到了中醫的價值,在政策層面要推廣中醫的應用,造福於百姓。但在思想層面,卻受限於西醫“科學”和中醫“不科學”的帽子。

但如果對“科學”二字正本清源,就會發現,其實西醫絕對夠不上上面所言的“科學”標準。因為西醫沒有形成科學原理。這從西醫的觀念不斷在發生變化、推翻暨往的東西可見;在疫情中也能夠看到,西醫並沒有出現可以指導疫情治療的理論體系。整個抗疫過程,篩選抗病毒藥,在體外試驗尚有科學的依據(生物學依據),在體內並無西醫學依據可以遵循,只能是“試錯”,就是拿病人做試驗。而結果是並沒有找到有效的抗病毒西藥。(西醫學與生物學並不是一回事,如同人與細胞、微生物不能等同)

同樣拿上面的“科學”標準做衡量,我們卻很尷尬的發現,中醫反而是符合科學標準的。因為中醫在疫情中的治療中,並非依據西醫/生物學的診斷,而是按照中醫獨特的診斷進行的(寒溼熱痰等等判斷),治療也是按照中醫診斷結果選擇的藥方(三藥三方),而且是古典經方(千年實踐)的加減應用!療效也是確定的。因療效之明顯,才是國家要求中醫介入武漢抗疫的前提。簡言之,中醫是在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做的診斷和治療。也就是說,中醫理論具備了科學理論的規律性和前瞻性,並且透過療效得到檢驗。

如果再考慮到王永炎院士2019年科學院的發言(有影片),那麼中醫理論還預言到了此次疫情的發生。這種預測能力,並且被事實檢驗證實,更是科學原理的體現。

科學原理是要達到掌握了規律的程度,而掌握規律就必然是可以預測、可以驗證的。

而且,中醫在非典期間,也有論文發表,預測了非典的結束日期,並且得到證實的。

雖然,中醫的“科學”,和現在的科學表示方式有不同(邏輯正規化的差別,西方科學是數理邏輯,中國術數模型本質也是自然邏輯),但科學原理的核心是存在的,而且是一致的。

由此,把“科學”與“學科”劃分開,有助於弘揚中國文化,恢復民族自信。

而且,還科學的“分科之學”的本色,避免把“學科”(研究中、未完成、粗淺、可能有錯)當做“科學”(已完成且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來膜拜,讓更多的中國人勇於創新,不會受困於西方科學的模式之中,作繭自縛。

本文只是思考,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有識之士提出更好的思路,解決問題。

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李春陽:人類的未來,保證食物基因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