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記得小時候看《動物世界》時會經常聽到趙忠祥老師說:春天到了,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長大後明白了,這就是動物的發情期。那為什麼動物有發情期,人類卻沒有呢?人類沒有發情期對於人類的演化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人類的演化開始說起。

1973年科學家在衣索比亞的一個考古基地發現了後來被命名為“露西”的古猿化石。來自320萬年前的一隻12歲的猿人。之後,又陸續發現了很多化石。表明人類起源於東非。“露西”的化石表明她已經有了完整且明顯的足弓,也進化出了一個寬大的骨盆,用於支撐上半身並且連線軀幹和下肢。這些性狀都說明了“露西”當時已經可以直立行走,甚至於奔跑了。

但是直立行走之後與原來的身體構造存在相容性的問題,那就是生育的極其困難。這個隱患對於種群來說無異於致命的打擊。粗壯的大腿,直接壓縮了女性的產道,如果大腿分開又會失去平衡和穩定。與此同時,碩大的腦袋更是生育的災難。

即使是20世紀,新生兒的死亡率也是很高的,產婦分娩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生物在生命延續方式上出現了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演化壓力。但是有三個策略可以減緩生育困境。

第一是產道演化出更強勁的收縮能力,把胎兒強行擠出來;

第二是把胎兒的頭骨變軟;

第三是不讓胎兒的腦袋長太大,生出來之後再長。

實際上這三個方案人類都採用了。

第二,胎兒的頭骨其實是有可塑性的。剛出生的腦袋看起來又尖又長,那正是產道擠壓的結果,這是因為胎兒的顱骨的骨縫還沒有完全閉合,這樣就可以做一定程度上的變形。到了出生後骨縫才逐漸閉合連線,讓顱骨成為一個整體。

第三個方案呢也就是腦袋完全長大時就把他生出來,後面的成長在出生後完成。由於出生後立刻就有一定的用腦需要,比如神經系統要調節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還有對環境做出敏感的反應,就是有一點點不舒服都會大聲啼哭。所以在子宮內的發育環境調整到了十個月左右。對比其他動物出生時身體發育的情況,這個時間應該是發育時間的一半。

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講,我們其實都是早產兒。而剩下的發育任務被放到了出生之後,在外環境的發育速度也放緩許多。這就是為什麼絕大數動物在出生幾小時後就開始滿地撒歡,甚至可以直接吃草,吃肉。而人類的孩子要站起來還得一年多。胎兒發育到剛剛吃奶的程度就匆匆地出場了,不然就出不來了。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提前出生的嬰兒體格特別柔弱,必須由父母精心照顧才能生存。包括很多免疫能力都要從母乳中獲得。所以人類,對於女性來說養女兒女的重擔很快就壓了下來。同時,為了讓母親更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母親在進化中逐漸加強了母親和孩子的情感。

人類沒有發情期對於人類生物演化到底有什麼影響?在原始時代對於母親來說,自己生出的孩子體內攜帶的是自己的基因。但是對於男性來說這一點就不同了。在那種時代,男性即使是和某個女性發生了關係,但是從女性體內生出的孩子也不能保證是自己的。而且生育對於男性來說很容易,相當於一次低強度的運動。所以為了繁衍更多的後代男性會找到不同的女性,這個在生物界其實是普遍的現象。大多數哺乳動物出生後都只有母親在撫養,而那個所謂的父親早已不見蹤影。

雄獅會保護小獅子那也是在壟斷了交配權之後才會履行保護孩子的行為。在自然界的動物大部分都是由母親自己養活後代。

可是對於人類來說,這一點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於生育過程的痛苦和產後帶來的身體虛弱,當所有的時間和力氣用來照顧孩子時就沒有辦法再獲取食物。如此一來女性就需要想辦法怎麼把男性留在身邊為自己獲取食物,並且幫自己照顧孩子。所以人類祖先中的雌性增加了自己的發情期,使雄性更長地為自己服務。

通常,雄性的發情期比雌性長。所以雌性就需要延長自己的發情期。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你追我趕,逐漸地把發情間隙徹底佔滿。人類也就變成了哺乳動物中唯一持續發情的物種。這樣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拴住了男性,同時,一直呆在一個女人身邊也增強了男人對自己孩子的辨識度。

當男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確定是自己的孩子之後,父愛也就慢慢的出現了,給後代爭取食物和生存空間成了男人盡力去做的事情。

這也就衍生出了人類特有的其他現象,自然界中是雄性更加豔麗漂亮而人類則是女性的天性更愛美。之後,慢慢地產生了家庭的概念,人類才成為真正的強者。

北城異事宣告:此文章並非嚴謹的科普文章,娛樂性偏大,請大家理性觀看,勿要偏激。

2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外星人早就造訪地球,還不止一波?恐龍滅絕也是因為它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