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有一次,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在做完關於廣義相對論的通俗講演後,有人問他:“尊敬的教授,聽說世界上現今只有三個人懂得相對論,是這樣嗎?”愛丁頓略加思索後回答:“您也許說得不錯。不過,我在想第三個人是誰呢?”
相對論從誕生已經過去百年。現在幾乎所有的科普書都會講解相對論。光速不變、質能方程、尺縮效應、時間膨脹、空間彎曲、雙生子佯謬等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如果在前面加上一個為什麼,能說清楚的人會少了很多。也許在看完書的一剎那似乎懂了,但隨後又不記得地面和太空時鐘誰快誰慢,運動的物體為啥會變短。科普里的例子和思想實驗依然不太容易理解,並非所有人都能靜下心去琢磨究竟。現在我們來換個思路幫你理解一下相對論,希望你看完以後能夠豁然開朗。
從真空不空說起
自從亞里士多德提出“以太”開始,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真空的思考。光是波還是粒子,爭論了200多年。如果光是波,自然需要傳播介質,那就是以太,真空中充滿了看不見摸不著的以太。即使牛頓提倡光是一種粒子,也沒有拋棄以太。邁克爾遜和莫雷為了檢驗以太的存在,設計了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簡稱MM實驗)。出乎意料,MM實驗並沒有檢測到以太的存在。洛倫茲老爺子不甘心,透過高超的數學技巧推匯出洛倫茲變換,用來解釋MM實驗。雖然無法闡明其中的物理含義,但依然堅稱以太是存在的。愛因斯坦則另闢蹊徑,直接以光速不變為前提,拋棄以太,同樣推匯出了洛倫茲變換公式,這就是狹義相對論。至此似乎已經宣判以太死刑。
真空中真的空無一物嗎?雖然觀測不到,但空間卻實實在在存在。你可以把物質放入真空,而不會消失,光可以在其中傳播,真空中的兩個物體之間依然有引力作用,難道真空中不應該有點什麼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狄拉克就猜想真空是量子漲落的海洋,裡面充滿了虛粒子,產生後又瞬間湮滅。卡西米爾提出“在真空中兩塊平行放置的中性導體平板之間,存在微弱的吸引力”。後來卡西米爾效應被實驗檢測到(真空中兩塊靠的很近的中性金屬板會相互吸引,10奈米的間隙能產生1個大氣壓的壓力)。更多關於真空不空的想法,可以參見《物理》2018年第9期《真空不空》。作者為塗濤、郭光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
空間的形態
人類已經能用0和1組成極其複雜的計算機系統,難道上帝非要65個基本粒子才能構建我們的世界?
空間是由空間量子組成的。空間量子大小在普朗克尺度,按一定的密度不規則的分佈,支撐起我們的宇宙。空間可以被壓縮,且具有彈性,就像一個大海綿。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是由空間量子組成。任何由兩個及以上空間量子組成的粒子或物體都會對空間產生壓縮,其內部空間密度變大,產生靜質量。同時也影響周圍的空間密度,空間的密度向外逐漸變小,呈不均勻分佈。物體在空間的運動是透過交換空間量子完成的,在前方壓縮空間,在後方釋放原有空間。光子是由單個空間量子構成,沒有靜質量。物體從空間A位置移動到空間B位置示意圖,移動的過程中,前面壓縮空間同時後面釋放空間。
解釋相對論
1.引力現象
在廣義相對論中,對引力的解釋是時空彎曲的效果,沒有太多的為什麼。現在我們把時空彎曲理解成空間的密度不均勻分佈。如下圖所示,物體在不均勻空間中,由於空間有彈性,物體在壓縮空間後,也會受到空間的張力作用。透過簡單的力的分解可以看出,空間密度低的方向量子張力大於密度高的一側,而引力正是兩側力差造成的。
2.光速不變
光速不變指的是光速不隨光源的移動而改變,並不是速度值不變。光速不變隱含在優美的麥克斯韋方程組裡。愛因斯坦推導狹義相對論時,把光速不變拿來當定理使用,一腳踢開了以太,同時並沒給出更多解釋。很多相對論的科普都用類似下面例子來描述光速不變:你站在河邊往水面丟一塊石頭,水波往四周散開。然後你嘗試飛快奔跑的同時,往水中再丟一塊石頭,你會發現兩次水波散開的速度是一樣的。波的速度取決於傳輸介質。光是一種波,所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不會隨著光源的速度變化而變化。人們在把光當做波的同時,也迴避了波需要傳輸介質這個事實。現在我們引入了空間量子,光的傳輸介質又回來了。因為波的特性,光的傳播速度自然不會隨著光源的移動而改變。但光速並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30萬公里每秒。恰恰相反,光速在不同的空間密度中傳播速度有快有慢。比如在黑洞附近,由於空間密度非常大,光速不但會變慢,還會彎曲,甚至慢到無法逃脫。宇宙中會不會有空間密度小的地方,使光的速度大於30萬千米每秒? 比如兩個星系之間。
3.尺縮效應相對論中的尺縮效應,可以由引力產生,也可以由運動產生。我們先解釋前者。以地球為例,地球周圍空間在地球的拉扯下,越靠近地球的地方密度越大,遠離地球的地方逐漸變小。為了直觀理解,把空間密度畫成格子。從圖上可以看出,組成藍色物體需要4格空間,當物體從A位置移動到B位置後,很明顯長度被壓縮了。這就是引力產生的尺縮效應。
速度引起的尺縮效應可以理解為:物體在運動時,受到的空間張力隨著速度的增大而變大,物體長度被進一步壓縮,導致內部空間密度增大,質量增大。
結論:空間密度大的地方尺短,空間密度小的地方尺長。
4.時間膨脹時間膨脹的本質是光速變慢。光速變慢,意味著你所在空間的一切也都變慢了。看過《三體》的朋友應該記得,人類考慮過把太陽系的光速降到16.7千米/秒,以此達到安全宣告,避免黑暗森林打擊。假定我們以特定頻率光波的運動週期為基本時間單位,考慮下圖的A,B兩個位置,光子同樣前進了兩格空間,週期的跨度是相同的,即時間T。在A處紅線的距離明顯長於B處黃線的距離。A/T > B/T, 即B處的光速比A處慢,也就是說B處的時間流逝的慢。同樣的兩個時鐘,放在B處比A處走的慢。同樣,在高速行駛的飛船裡,也會因為空間密度的變大導致時間變慢。
結論:空間密度大的地方時鐘走的慢,空間密度小的地方時鐘走的快
5.等效性原理等效性原理說的是加速度和引力等效,在密閉空間中,你無法分辨兩者的區別。透過上面分析,我們知道引力是因為空間密度不均勻引起的,那麼在加速過程中是否同樣可以產生密度不均勻的空間呢?想象一下,火箭在加速時,後方的速度會先增大,然後再傳導到前方。由上面推論可知,空間密度和速度成正比。加速過程中後方速度始終大於前方,進而可以推匯出前方空間密度小於後方空間密度。整個火箭內部空間密度處於前低後高的分佈,因而會產生引力效應。可能你會提出疑問,如果我是從前方拉著火箭加速,那不就是前面速度快,後面速度慢,引力就反轉嗎?嘿嘿,這個問題先留給你自己考慮吧:)
6.雙生子佯謬透過上面的時間膨脹,你已經瞭解到,在不同密度的空間,時間流逝是有快有慢。運動和引力都會引發空間密度的變化。比如你和從你面前高速行駛小汽車裡的人,生活在上海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都處於不同密度的空間當中。只是密度差異極其微小,以至於我們無法感受到。假設有對雙胞胎兄弟,在他們二十歲的時候,哥哥開著速度為0.9999倍光速的飛船出去兜風,等哥哥回到地球,請問誰變老了?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毫不猶豫回答他弟弟變老了。誰生活的空間密度小,誰就更容易變老。由於飛船速度極快,致使其內部空間密度遠大於地球表面。如果哥哥只感覺過了1年就回到了地球,在忽略加減速的情況下,可以算出弟弟在地球上又度過了70年,此時哥哥21歲,弟弟已是90歲的老人。在《星際穿越》中,庫珀離開地球時,女兒還是個小姑娘。最後庫珀被四維時空丟擲後回到太陽系,當他再次見到女兒時,墨菲已是百歲以上的老人。每次看到這裡我都很感動。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70光年外有個星球,光飛過去都要70年。即使我有光速飛船(0.9999c),等我飛過去,豈不是要老死了?其實不然,你處於飛船中,時間變慢了,你會覺得只飛了一年就到了。結論:誰生活的空間密度小,誰就老的快。
7.引力透鏡這個比較好理解,不做解釋了。考慮一個問題,光在經過星系的時候,不但發生了彎曲,還會導致彎曲那段速度變慢,那麼我們感受到的虛像會不會更遠一些?
寫在最後
空間既然可以壓縮,是否也能膨脹,使得那裡的光速大於30千米每秒?如何做到各向同性?各向同性的物體,分子組成都是隨機排列的。有規則排列的晶體都呈現各向異性。空間是各向同性的,空間量子的排列也必然是無序的,隨機的。和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有沒有關係?如果用空間量子的各種運動形態描述電場磁場?如果空間量子可以產生引力,那麼電磁力,強力,弱力是否也可以由空間量子產生?能否統一四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