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大腦機制的研究首先在對外在的感知系統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繼而在學習與記憶的腦機制上獲得了突破,目前已經邁進到精神領域。其中情緒不僅使我們生活多姿多彩,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抉擇。同時作為社會動物,我們的情緒又受到在社會結構中與他人的關係及在群體中的行為的調節。而情緒與行為的障礙都可能導致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的發生。
理解情緒與社會行為的腦機制既是當代神經生物學、社會行為學的前沿課題,也是邁向機器的類腦智慧過程中必需瞭解的機制。在這些腦機制中出現的環路結構與功能異常,就是情緒及行為障礙的物質基礎,也是精神類疾病的病因。精神類疾病已經成為社會疾病負擔的主要來源,解析情緒障礙的環路機制將為新一代診療技術方法提供科學依據及新靶點。
近日,胡海嵐教授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中文版線上發表題為“情感與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以情感效價、社會競爭和抑鬱症的神經機制為例,結合她實驗室建立的模式與理論,以及國內外同行的衍化與拓展,討論了近年來神經生物學領域在這幾個方向上的熱點和突破點,並對未來在活性依賴工具的應用、社會因素對情緒的調控及新型抗抑鬱藥物的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I. 情感效價的神經編碼
II. 社會競爭的神經調控
III. 抑鬱症和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
圖1:鑽管測試具有傳遞性(A) 、穩定性(B)和與其他等級測試的一致性(C)
圖2:LHb簇狀放電與抑鬱狀態調控的新模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