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有人說,咬牙堅持的性格肯定了太空科技命運,這話說得一點沒錯啊。

看似很平靜的談日計劃,其實透露出中科院造ASO衛星的覺醒。

2021年1月23日,中國今年發展科技最重要的一年,中科院探日三個小細節很長遠。

嫦娥號探月終於結束,拒絕了美國科技專案申請,也拒絕外國科研合作,自主研發黑科技登上月球背面,百年間第一次出現科技雙突破的研發,科技傳統從此被打破。

為了預算ASO衛星擇機探日,1月19日中科院天文臺捕捉到最佳登陸時機,在2022年發射升空,預計在軌道執行不少於4年,研發探日工程機的甘為群,他先研究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然後探索出太陽表面大氣和全波段輻射,觀測到可見光。

有國外網友說:自1976年蘇聯發射“月球24號”飛船以來,沒有其他國家成功登陸月球。去年的兩次嘗試——一次是以色列的非營利組織,另一次是印度的航天局——兩次都以失敗告終。

但甘為群親自表示:多年來我國天文學家根據國外的衛星觀測資料做研究、寫論文,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雖然名列前茅,但是還缺少原創性貢獻。中國要做科技強國,應該對國際上的科研多作原創性貢獻。目前我國科技實力增強,國家正在迎頭趕上,作為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ASO-S應運而生。ASO-S也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的四項衛星工程之一。

另外,在中科院探日研發中,人們的目光轉向到,中國科技在增強,持續趕上國際領先水平。

接著,就是探日ASO衛星困難時刻,在三個關鍵技術的攻克中,X射線需要99只探頭當眼睛,小眼睛有光柵組成,X射線最窄不超過0.001毫米,比我們頭髮絲還要細小,此外,硬X射線成像儀的前端光柵和後端光柵距離1.2米。

光柵在前後端要對應得分毫不差才行,否則無法成像,同時還要考慮熱脹冷縮、空間環境惡劣、經歷發射過程等因素。“這一技術之前在我國是空白,經歷了整整三年我們才完成了關鍵技術攻關。

突破,突破,突破,中科院ASO衛星說了三次,這是中國科技第一次關注到太陽科技。

為什麼選擇2022年發射?甘為群表示:之所以選擇在2022年發射,跟太陽活動週期有關。

1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知道嗎?你的身體每秒會產生380萬個新細胞